首页 
 组织机构 
 热点关注 
 新闻动态 
 思政工作 
 通知公告 
 校园文化 
 统战工作 
 普法宣传 
 安工大首页 
 
  理论学习
当前位置: 首页>>理论学习>>正文

党委中心组学习材料(第97期)

2010-04-15 09:45 xcb 

   

 

1、刘云山:以高度政治自觉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1

2、刘延东:努力提高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5

3、李君如:深入领会《决定》精神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11

4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15

5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几点认识…………19

6未来十年 中国教育什么样……………………………22

党委宣传部

二○一○年三月

 

以高度政治自觉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刘云山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局出发,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大战略任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建设学习型政党的基础工程。前不久,中央发出《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主要原则、工作内容、途径方法。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精神,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一、充分认识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战略意义和深刻内涵,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蓬勃发展、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现在,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知识创造、知识更新速度大大加快,建设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会,已经成为一股世界潮流。我国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阶段性特征,我们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肩负的任务、面临的矛盾以及面对的困难世所罕见。如果不加强学习、不抓紧学习,不能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就难以完成肩负的历史责任,甚至难以在这个时代立足。加强学习越来越成为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因素,越来越成为提高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基础。我们必须树立强烈的学习意识,在新的实践中勤奋学习,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好地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执政使命。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适应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强调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学习型党组织、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学习型领导班子。学习型赋予学习更加重要的意义、更加深刻的内涵。从作用定位上看,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把学习作为党的基本特征,作为党的建设的战略任务,作为保持先进性、提高执政能力的关键环节,提到全党面前,意义非同寻常。从理念目标上看,更加强调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以有效的学习提升党的创新能力、增强党的生机活力。从内容要求上看,更加强调紧密联系实际,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掌握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努力实现全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从机制保障上看,更加强调学习是全党的共同责任,要求全员学习、终身学习、持续学习;更加强调建立科学完备的学习制度,推动全党学习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可以说,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党的建设的一个重大创新。我们要从更深的战略意义、更高的目标追求认识中央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重大部署,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有力的政策措施抓好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各项任务,进一步营造崇尚学习的浓厚氛围,确立科学先进的学习理念,培育永无止境的学习精神,探索管用有效的学习办法,不断提升广大党员的学习能力、知识素养、工作本领,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二、突出提高思想政治素养这个基本要求,把深化理论武装作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第一位任务

  我们建设的是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讲政治始终是最根本的原则,提高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养始终是第一位的要求。思想政治素养不过关、不合格,就会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中迷失方向,就难以抵御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通过不断的学习、教育、实践,引导党员干部提高思想政治素养。

  提高思想政治素养,最根本的是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有了理论上的坚定,政治上才能坚定、才能过得硬。要引导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不断提高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坚定性。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在六个为什么等重大问题上始终保持立场坚定、头脑清醒,自觉划清四个重大界限。要把党风、党性、党纪作为必修课,在学习中不断加强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引导党员干部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三、坚持立足实际、学以致用,使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过程成为增强本领、推动工作的过程

  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学习的成效要体现在推动实际工作上。建设学习型党组织,重在学习、贵在实践。要坚持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善于带着问题学、结合实际工作学,从丰富生动的实践中汲取营养、提升智慧,在倾听群众的意见建议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提高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真正把学习作为增强本领、推动工作的根本途径。

  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要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要求来进行,围绕主观世界的改造来进行,围绕更好地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来进行。要着眼推动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研究新情况新问题,通过学习开阔视野、打开思路,做到与时俱进,在化解突出矛盾、破解发展难题上取得新成效。要着眼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关注民生、体察民意,通过学习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强化执政为民的意识,多做顺民心、解民忧的实事好事,在实现、维护、发展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上取得新成效。要着眼推动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党的建设,认真总结新鲜经验,查找影响党群、干群关系的突出问题,通过学习不断探索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有效途径,在保持党的先进性、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上取得新成效。当前,要特别注意把加强学习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夺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新胜利结合起来,不断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四、以改革创新精神开展工作,使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富有时代特点、更加生动活泼

  改革创新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贯穿党的建设始终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取得实效的必由之路。长期以来,我们党对抓好各级党组织的学习进行了不懈探索,积累了丰富经验。但也要看到,时代条件、社会环境、生活方式、党组织和党员状况发生深刻变化,党组织的学习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比如,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使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日益多样,如果仅仅依赖传统的渠道和载体开展工作,就会影响学习的效果。比如,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对学习的自主性、即时性、便利性的要求显著增强,如果脱离现实工作和生活孤立地抓学习,就难以调动人们学习的积极性。再比如,不同地区和领域的党组织状况千差万别,不同年龄、行业和文化层次党员的学习需求和接受能力也千差万别。必须立足新的实际,从思想观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各个方面探索创新,使学习活动更加喜闻乐见、更加生动活泼、更加易于接受。

  以改革创新精神开展工作,就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组织学习的特点和规律,努力使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体现时代特点、贴近党员需求、富有实际成效。要创新学习理念、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引导广大党员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树立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积极参与到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来。要拓展学习内容,结合新实践新要求,广泛学习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和国际等各方面知识,学习反映当代世界发展趋势的现代市场经济、现代国际关系、现代社会管理和现代信息技术等方面知识,不断完善知识结构。要改进组织学习的方法,借鉴国内外学习型组织建设的有益做法,积极采用互动式学习、研究式学习、共享式学习等形式,丰富学习抓手,广泛开展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活动。要创新组织学习的渠道,在用好传统学习载体的同时,积极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打造党员干部学习的新平台。

  五、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不断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学习靠自觉,也要靠制度。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一项长期任务,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抓实抓好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关键是要建立健全一套科学完备、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学习制度。这些年来,各级党组织注重加强制度建设,形成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学习制度,对推动党员干部学习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要看到,一些党组织在学习的管理、督查、考核等方面的制度还不健全,需要我们进一步在建立制度、完善制度、执行制度上下功夫,把学习的软任务变成硬约束,做到用制度管学习、促学习,为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提供根本保障。

  中央《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把学习制度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对建立健全集体学习、个人自学、调查研究、岗位培训、主题教育、学习考核和成果转化等制度作出了明确规定,一定要严格执行、坚决落实。要进一步总结各级党组织在实践中创造的新做法新经验,及时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使各项制度相互衔接协调,形成完善的组织学习的激励机制,做到既有规定动作又有自选动作,既有必修课又有选修课,更好地激发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能动性创造性。要抓好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学习考核制度这个关键环节,把学习态度、学习精神、学习能力和学习成效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形成注重学习的用人导向。要切实提高制度的执行力,通过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各项学习制度得到长期坚持和有效执行。

六、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积极营造有利于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浓厚氛围

  大众传媒不仅是人们学习的重要载体,也是营造浓厚学习风气的重要途径。先进的学习理念需要媒体大力弘扬,丰富的学习内容需要媒体广泛传播,科学的学习方法需要媒体宣传推广。建设学习型政党、学习型党组织,一定要高度重视宣传舆论工作,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引领作用,营造尊重知识、崇尚学习的舆论环境,营造积极参与、大力支持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浓厚氛围。

  各级各类媒体要把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宣传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深入宣传中央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精神和决策部署,宣传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重大意义、理念目标、内容要求,宣传各地区各部门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过程中的具体举措、进展情况、典型经验和主要成效,推动形成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舆论强势。要在重要版面、重要时段开设专栏专题,推出有分量、有影响的深度报道和专题节目,播发内容丰富、生动鲜活的通讯综述,刊发把握准确、说服力强的评论和理论文章。要适应社会信息化的新趋势,充分发挥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信息量大、即时传播、共享共用的独特优势,使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互动配合、各展所长、形成合力,扩大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社会影响。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涉及面广、任务繁重,必须精心组织、加强领导。各级党组织要充分认识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重大意义,把这项工作摆在突出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党的建设总体规划。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掌握工作进展、了解党员需求,不断完善工作思路和工作措施,特别是要探索建立长效机制,解决好学习目标、学习动力、学习方法、学习制度、学习保障等问题,确保学习全员化、常态化、长远化。要推动各级领导班子先学一步、学深一步,以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带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要认真总结各地区各部门创造的新鲜经验,用典型说话、用典型引路,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要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明确任务分工,加强协同配合,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门牵头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各级党组织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把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本文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2010228日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摘要)

(原载《人民日报》 201032日)

 

 

 

 

 

努力提高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

――在教育部2010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刘延东

 

刚刚过去的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新中国历史上十分重要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万众一心、共克时艰,在全球率先实现了经济总体回升向好,隆重庆祝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战胜了来自各方面的困难和挑战,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成就卓著。

这一年,教育系统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高举旗帜、服务大局,继承创新、开拓进取,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书写了新的篇章。突出体现在:一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效显著。找准阻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明确办学思路和方向,集中力量办了一批师生家长关心、群众普遍期待的实事好事,创造了许多成功经验和做法,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二是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进一步落实。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政策继续全面落实,提前一年实现农村中小学人均公用经费500元和300元的目标。涉及全国近40万所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取得初步成效。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进一步改善。地震灾区95%以上的孩子都进入了永久性校舍读书。440多万名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从去年秋季学期开始首先享受免学费政策。国家助学制度不断完善,惠及2300万人。1000余万名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改革稳步实施。三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研究和长远规划得到加强。通过深入调研、问计于民、开放咨询、反复论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研究制定取得阶段性成果。四是化解难点热点问题取得积极进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推进,一些薄弱学校得到加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教育的条件不断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受到社会更多关爱。减轻高校债务负担试点工作启动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稳中有升。高等教育特色发展和内涵提升迈出新步伐。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不断提升。五是教育系统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长江大学15名大学生等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英雄事迹,诠释了当代青年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价值追求。还有一批扎根基层、默默耕耘的先进教师典型,集中体现了当代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崇高师德和良好风范。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树立起爱和责任的座座丰碑。六是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大局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系统在国家办好大事喜事、应对急事难事中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各地方、各有关部门、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凝聚着教育系统广大干部和师生员工的辛劳和智慧,充分体现了教育系统团结奋进、开拓创新、埋头苦干的良好精神风貌。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全国教育系统的同志们表示亲切慰问!向关心支持教育事业的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表示诚挚感谢!

今年是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开端,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起步之年。教育系统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制定和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提高质量、促进公平为重点,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服务社会、造福人民为使命,着力在夯实基础、调整结构、优化布局、提升内涵上下功夫,努力提高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起点上实现科学发展。

  一、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精神上来

做好今年工作,首先要认真学习、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握方向,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精神。党的十七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深入各级各类学校考察调研,看望广大师生,这既是对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巨大鼓舞,也为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第一,在地位作用上,强调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必须不断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尤其必须造就一支庞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人才,才能建设一流国家。要不断改善教育办学条件,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健全教育投入保障机制。  

第二,在服务方向上,强调要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振兴直接关系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国家振兴。要立足于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需求,从我国教育实际出发,办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化教育。要满足人民群众对发展教育的期望,适应人民群众生活多样性、个性化的需要。

  第三,在根本任务上,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要努力造就高素质人才,在提高综合素质上狠下功夫,既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又积极陶冶文明素养;既努力增加知识积累,又积极加强品德修养;既努力锻炼强健体魄,又积极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真正实现全面发展。

第四,在结构布局上,强调要继续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基本形成终身教育体系。要优化教育结构,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科学发展。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学要办出特色、办出水平,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扶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

第五,在发展动力上,强调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要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让学生有更多时间思考、实践、创造。要探索适应各类学校的办学体制,尊重学校办学自主权,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第六,在政策取向上,强调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促进教育公平,关键是创造机会公平。要坚持以人为本,多做雪中送炭的事。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把有限的国家财力多用在最困难的孩子们身上。要积极改善农村和贫困地区办学条件,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要推进教育信息化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城乡、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第七,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强调要建设一支献身教育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教师是学生成长进步的引路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鼓励大学生、师范生到基层、农村任教。教师要自觉加强师德修养,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质量。要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让教师成为全社会最受人尊敬、最值得羡慕的职业。

这些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和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这两个基本问题,是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自觉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关于教育工作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上来,统一到中央关于教育改革发展目标任务和部署要求上来,不断总结新经验、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中央精神落到实处。

二、准确把握当前我国教育的阶段性特征

教育工作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紧密相连,与国际国内环境密切相关。准确把握世情、国情和教育阶段性特征,是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基础。

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继续显现,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依然较多,世界经济全面复苏将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新科技革命正在危机中孕育,全球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许多国家都着眼危机后的繁荣,把发展教育、开发人力资源作为重大国家战略,积极谋划教育改革发展,大力吸引优秀基础研究人才、高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人才竞争空前激烈。强国必先强教。谁占领了教育、科技的制高点,谁就占领了未来发展的制高点。教育肩负着更为重要的责任和使命。

从国内看,我国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处于加速发展、由大国向强国迈进的新阶段。同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更加突出,部分地区环境承载能力已接近极限,外延型扩张模式难以为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新世纪第一个十年我们画上了圆满的句号,第二个十年我们依靠什么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体会,根本靠创新,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教育在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从教育自身看,经过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一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二是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三是实现了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四是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作出重大贡献。教育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素质,推动了科技创新、文化繁荣,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成为我大国地位的有力支撑。

  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国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在新形势下,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不断增多,但一些旧问题和新挑战也在叠加凸显,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一是有学上问题基本解决,但上好学问题依然突出,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高质量、多样化教育需求尚未得到很好满足;二是现代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但教育结构不尽合理,符合终身学习要求的各级各类教育立交桥尚未建成;三是素质教育不断推进,但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相对陈旧,应试教育倾向没有根本扭转,严重影响创新人才培养;四是办学条件总体改善,但教育投入不足,资源配置不尽合理,部分地区教育发展比较滞后;五是教育体制改革逐步深化,但内在活力不足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学校、师生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六是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但城乡、区域和校际间差距比较大,部分大中城市义务教育择校问题突出,国家助学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七是拥有1700万人组成的、结构日趋合理的教师队伍,但教师结构性短缺依然存在,总体水平特别是农村地区教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八是教育发展环境日益改善,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在一些地方尚未完全落实。

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我们要全面客观把握当前教育形势,既不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要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科学谋划和扎实推进教育改革发展。既要注重积极进取、尽力而为,又要注重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统筹考虑各方面要求与现实条件的可能性,避免不切实际把目标定得过高;既要注重统筹规划、整体设计,又要注重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针对东中西部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特点,分区规划、分步实施;既要注重办学效益、办出水平,又要注重促进公平、雪中送炭,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切、反映最强烈的问题。

三、坚定不移地推进教育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没有改革创新就没有科学发展。当前,教育改革有着许多有利条件。30年改革开放为教育改革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央推进改革的决心很大,群众要求改革的愿望强烈,教育系统也希望通过改革解决存在的问题。但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改革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改革不仅是体制机制转变,也涉及利益格局调整。目前,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难度大、压力大、矛盾也比较多。无论从国际形势、国家发展全局、人民的要求还是教育系统本身看,改革势在必行。我们必须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扎实推进,不断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体系。

  第一,要切实转变观念。这是教育改革创新的先导和前提。只有拥有先进教育理念,才会有清晰有力的改革思路,也才会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根本出路。一是树立全面发展观念,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二是树立人人成才和多样化人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创造适合他们的教育和健康成长的环境,促进学生自觉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让教育成为每一个人追求幸福人生的重要途径,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各级各类高素质人才。三是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克服应试教育弊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在一生中各个阶段都有根据自己意愿接受进一步教育的机会。

第二,要创新培养模式。这是教育改革创新的核心和重点。根本目的是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是深化课程、教材和教学内容改革,使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着力解决课程中存在的繁、难、偏、旧问题,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二是深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挑战权威,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强化实践环节,积极开发实践课程,开展校外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优势潜能,建立学习困难学生帮助机制。三是改革教育教学评价和考试制度。要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

第三,要深化体制改革。这是破除制约教育发展障碍的根本措施。要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一是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探索各级各类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依法保障学校行使办学自主权。二是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形成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办学格局。三是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求,进一步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从办教育、抓微观向管教育、抓宏观转变,该管的事真正管好,不该管的坚决放手,努力为教育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公共教育服务,维护教育秩序和公平,进一步激发教育活力。

第四,要扩大对外开放。开放也是改革。要瞄准世界教育改革发展前沿,借鉴先进教育理念和经验,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要支持各级各类学校深化对外交流,拓宽视野,加强合作,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要做好出国留学人员工作,扩大外国来华留学生规模。支持我国高水平教育机构海外办学,增强我国教育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务必加强领导、周密部署、统筹安排、扎实推进。一是坚持正确方向。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有利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出发,规划和推进各项改革。二是坚持全局观念。树立一盘棋思想,与国家总体改革趋势相符合,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其他领域改革相协调。三是坚持统筹谋划。科学确定教育改革总体目标、重点领域和配套政策措施。对年内需要启动的,要抓紧研究和制定方案;对跨年度的中长期改革,要制定明确的阶段目标,有步骤推进。力求使改革节奏环环相扣、改革措施彼此协调、改革成效相互支撑。四是坚持有序推进。要紧密结合各地实际搞好试点,按照不同地区发展水平和实际条件推进改革。不同区域、城市和农村地区改革的进度和重点要有所区别,不强求一个进度、一种模式,不要一哄而上、竞相攀比。要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有机结合起来。五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努力营造有利于教育改革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扎实做好事关教育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点工作

  今年教育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相当繁重。教育系统的同志们一定要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敢于攻坚克难,勇于开拓创新,把各项工作扎扎实实地做好。

第一,切实做好教育规划纲要研究制定和学习贯彻工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是指导到202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这次研究制定纲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战略部署,牢牢把握了六条原则:一是坚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作为思想基础,全面贯彻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制定纲要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二是客观总结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育取得的成就和经验,深入分析教育工作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努力把握新时期教育规律、教学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及其特点。三是坚持以人为本,体现雪中送炭,政策措施向最困难群体和最薄弱环节倾斜。四是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立足基本国情,统筹考虑教育改革发展的必要性、可行性。五是贯穿改革创新的主线,着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尊重基层和群众创造精神,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努力冲破传统观念和体制机制的束缚。六是注意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协调性,既与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文件精神以及教育法律法规相衔接,又与科技、人才等中长期规划相协调。下一步,既要进一步征求意见、广集众智、广纳群言,又要立足国情、沟通思想、凝聚共识,切实做好纲要出台和实施的各项工作。

第二,着力推进教育的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公平发展。要切实改变一些地方单纯以升学率、发展规模衡量教育工作的做法,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工作重点集中到提高质量、促进公平上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均衡配置资源、加强薄弱环节,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和校际差距。要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缓解义务教育择校现象。要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密结合我国产业发展需求,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高等教育要强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走有特色、高水平发展路子,引导高校科学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要进一步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促进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水平整体提升。要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区域发展的需要,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高教资源区域配置。要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采取多种方式,为在校生和未升学毕业生提供职业教育。要积极发展学前教育,重点加强农村学前教育。要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探索建立终身教育的立交桥。要加快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加大教育对口支援力度,开展双语教育,大力推广普通话。要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建立特殊教育保障机制,帮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要保障不同群体公平接受教育,积极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问题。加快发展现代远程教育,通过信息化便捷、快速地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完善国家助学体系,把重点真正放在困难家庭学生身上。

第三,努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高水平教师是高质量教育的根本保证。一是要提高整体素质。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鼓励更多大学生到基层和农村地区任教。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依托高校和大中型企业,进一步加强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二是要落实好绩效工资政策。实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政策是中央为广大教师办的一件大好事,目的是提高教师待遇,调动教师积极性。一定要把这件好事办好,落到实处,真正让那些责任心强、教学水平高、业绩突出的教师受益。三是要加强教师队伍管理。完善教师准入、使用、转岗和退出机制,严把教师入口关。教师为人师表,尤其要重视师德建设。要建立健全以师德师风为首要内容的考核、聘任和评价办法,发挥教师的道德示范作用。

  第四,保持和发展教育系统和谐稳定的好形势。要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认真总结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颁布实施5年来的好经验、好做法,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要多为师生做好事办实事,认真解决涉及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做好招生、资助、后勤服务及困难帮扶等工作,努力把师生员工最关心的事办成最满意的事,创造安定有序、和谐融洽、充满活力的学习生活环境。要健全维护学校稳定长效机制,提高工作主动性、预见性,把影响稳定的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要认真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择业观,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要继续组织实施好各类基层就业项目,探索鼓励毕业生下基层的新政策。要加大对经济困难、少数民族和女大学生等毕业生群体的就业帮扶力度。要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增强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自觉做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宣传者、实践者和推动者。

五、把提高科学化水平贯穿教育工作全过程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鲜明提出,要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一重大命题是我们党建党88年、执政60年、改革开放30年不懈追求科学管党、科学治党的智慧结晶和理论升华。提高科学化水平,不仅是对党建工作的要求,也是对政府工作提出的重要任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立足国情、实事求是,用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的工作方法、科学的体制机制和科学的评价标准,谋划教育发展,推动教育改革,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教育工作各个领域,把提高工作科学化水平体现在决策、执行、监督各个环节。

  第一,抓决策。出台任何改革发展举措都要搞好顶层设计,科学确定目标,抓住关键环节,制定路线图和时间表,确保稳步有序推进。作出正确决策必须注重调查研究,重心下移,经常深入基层、深入学校,在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摸清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最新要求,了解人民群众对教育的现实期盼,掌握广大师生真实想法,获取大量翔实的第一手材料。必须注重发扬民主,建立健全重大教育决策咨询、听证和风险评估制度。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要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保证决策不出偏差。

第二,抓运行。没有高效的运行,就没有决策的落实。要善于按照法律法规来规范运行,大力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治校。要善于通过制度建设来推动运行,建立健全推进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制度,形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要以提高制度执行力为抓手,坚持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防止重制定轻执行。要善于通过抓基层来促进运行,多为基层出实招,多为学校解难题,多为师生办实事。

第三,抓试点。教育改革涉及千家万户,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会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不能仓促决策、盲目蛮干。要坚持试点先行,对事关全局的重大教育政策和改革举措,要在全面推行之前,选择不同地区进行试点,取得成熟经验后再整体推进。要注重发现典型、培育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全局。要尊重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善于从实践经验中汲取营养。对在实践中涌现的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只要有利于教育事业科学发展,都应当给予热情关心和大力支持。

第四,抓督查。督促检查是促进政策措施落实的重要手段,也是检验决策是否科学有效的重要途径。要增强督查工作针对性,对重大教育政策措施的贯彻执行、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要重点督查,掌握落实进度,及时发现问题,抓出成效。要改进督查方式,大力推行政务公开、教务公开、校务公开,发挥群众在督查中的作用。主要领导要重视督查,善于用督查促进工作,提高政策执行力。

第五,抓作风。作风的关键在于一个字。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把中央决策与本地实际相结合,勇于开拓,大胆改革,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真抓实干,脚踏实地,讲求实效,不做表面文章,不搞形式主义,反对急功近利和作风飘浮。要精简会议和文件,坚决摆脱文山会海,坚决取消那些不必要的达标评比,把心思和精力用在谋全局、议大事、出思路上。按照建设服务型机关要求,坚持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为广大师生服务,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把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作为重要职责,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各级政府都要把保障教育投入置于重要位置,按照邓小平同志讲的,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也要把教育问题解决好。教育部门的同志要向各级党委、政府多请示汇报,与有关部门多沟通协调,与社会各界多交流互动,共同营造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局面。

  (原载《中国教育报》 2010210日)

 

 

李君如:深入领会《决定》精神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是一篇关于新形势下推进执政党建设的纲领性文献。

一、深刻领会《决定》的重大意义

重视和加强党的建设是我们党的一大优势,这是保证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不同历史时期,能够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届中央委员会都在届内召开一次专题或重点研究党的建设问题的全委会,为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事业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学习领会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精神,首先要深刻认识和把握这次全会和全会《决定》的重大意义。

(一)《决定》进一步回答了在长期执政的情况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即执政党建设问题。全国解放前夕,毛泽东提出两个务必,考虑的就是执政党建设问题;党的十二大召开前后,邓小平提出要回答一个问题,即: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应该怎样才合格,党怎样才叫善于领导,并给出了基本答案。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党必须与时俱进、保持先进性、执政为民,进一步回答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全面加强执政党建设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把执政党建设提高到新水平。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伟大进程中,党中央召开的这次全会和全会通过的《决定》,认真总结了我们在加强执政党建设方面积累的基本经验,针对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党在执政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就当前执政党建设的若干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对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决定》回答了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问题。当前党的建设面临哪些新形势新任务?我认为,一是我国在改革发展中,已经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同时我国现在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适应这一基本国情。二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这一重要判断,从战略部署上说,指的是在解决温饱、进入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从工作指导上说,指的是在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把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现代化的进程来说,指的是在继续推进工业化的同时,推进我国的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处理好由此带来的复杂问题。由此看来,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顺应时代潮流,进一步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三是我国在改革开放取得一系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社会矛盾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应当清醒地看到,社会结构变化及利益需求的多样化趋势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矛盾进一步发展;人们在思想活动中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更加明显;一些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与国外敌对势力相勾结的民族分裂分子趁机作乱。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进一步提高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使党从容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四是我们党在自身建设方面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决定》全面分析了党的现状,特别是指出了党内存在的问题及多种具体表现。既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体现了一种科学的自信。在这一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必须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二、深刻领会《决定》总结的执政党建设的基本经验

《决定》全面总结了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这六条经验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来理解。

第一条经验和第二条经验,是我们党建立以来80多年经验的总结及在党执政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第一条经验,讲党的思想理论建设问题。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教育全党、指导实践,是我们党80多年来由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保证。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反映了我们党在思想理论建设方面的历史进程及其基本经验。在执政党建设过程中,我们只有长期坚持这一条基本经验,才能使我们党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第二条经验,讲的是党的建设与党的中心任务的关系。这里讲的伟大工程伟大事业的结合,强调的是党的建设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党的政治路线。从党的建设历史上看,我们党在强调这一点的时候,是以党的政治建设为前提的,是把党的政治建设与思想建设结合起来考虑的。也就是说,我们要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制定党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按照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确定党的中心任务。今天,由于我们已经制定了正确的政治路线,有了这一前提,所以强调党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和服务党领导的伟大事业,按照党的政治路线来进行,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展开,朝着党的建设总目标来加强。第一条经验和第二条经验,是统一的整体,目的是为了坚持党的领导。

第三条经验和第四条经验,是我们党执政以来60年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总结。第三条经验,强调党的建设必须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这是我们党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转变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从一个在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转变为一个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的过程中所积累的丰富经验。上述转变,使我们党面临着长期执政和改革开放的严峻考验,也向我们党提出了如何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和拒腐防变能力这样两大历史性课题。特别是苏东剧变和世界上一些大党老党丢掉政权的教训,把这一问题凸显了出来。60年执政实践告诉我们,党的建设必须坚持不懈地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保证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第四条经验,强调党必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与此同时,党内的腐败现象滋生蔓延。党中央提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求全党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既是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新形势新任务对党提出的新要求。在今天,能不能做到这一点,关系到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第三条经验和第四条经验,讲的是党应该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加强自身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核心地位的问题。

第五条经验和第六条经验,是改革开放以来30年执政党建设经验的总结。第五条经验,强调通过改革创新来增强党的生机活力。我们党有加强自身建设的丰富经验,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必须继承和弘扬,同时由于我们今天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是前所未有的,在党的建设问题上必须有创新,把继承和创新结合起来。第六条经验,强调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面作了多方面的探索,制定了一系列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文件,建立了党建责任制和一系列工作制度,开展了多次增强党性的集中教育活动,特别是加大了反腐败斗争的力度,持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第五条经验强调党要搞活,第六条经验强调党要管住。

  以上六条经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集中回答了我们党在长期执政和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么样建设党的问题,应该作为执政党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

三、深刻领会《决定》关于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新要求

《决定》提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新要求,是十七届四中全会的一个亮点。

党的建设科学化,要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党中央提出党的建设科学化问题,是一个极富远见的思想。要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首先要用科学理论来指导。我们党是一个重视理论创新和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党。党领导的伟大事业要以科学理论来指导,党的自身建设也要以科学理论来推动。党建立以来,尤其是执政以来所形成的党建理论,反映了执政党建设的客观规律,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进步潮流,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科学指南。这次全会把建设学习型政党作为执政党建设的首要任务提出来,强调必须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这是坚持用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的重要举措。按照这一要求,要进一步改进党的内部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充分发挥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主体作用,营造党内民主讨论、民主监督的环境,努力在学习中提高认识,在学习中进行决策,在学习中统一思想,在学习中增强党的生机活力,推进党的事业全面发展。

党的建设科学化,要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制度建设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党的建设也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这次全会提出的六项党建任务,每一项都包括了制度建设的任务和要求,体现了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的精神。比如,《决定》的第四部分提出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问题,强调科学的领导制度是党有效治国理政的根本保证。提出推进党务公开问题,包括在党内,健全情况通报制度,及时公布党内信息,畅通党内信息上下互通渠道,拓宽党员意见表达渠道,建立健全党内事务听证咨询、党员定期评议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等制度。提出了完善党内选举制度的问题,包括完善党内选举办法,改进和规范选举程序和投票方式,改进候选人介绍办法,等等。提出了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问题,对党的全委会、常委会的决策范围、决策程序、决策方式都作了明确规定。既有实体性制度,又有程序性制度,是推进党的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重要举措。

  党的建设科学化,要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我们党历来重视以科学的方法推进各方面的工作。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也有一个方法问题。这次全会在论述加强党的建设各项任务时,都内在地包含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精神,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发扬民主,开拓创新,等等。这些都是党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的科学方法。与此同时,中央还要求我们积极探索运用现代管理学、组织学、心理学等现代科学方法,并且借鉴外国执政党建设的有益做法。我们要认真贯彻《决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进行积极的创造性的探索。

(原载《党建研究》 2010222日)

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论努力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基于党的十七大精神,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提到了全党面前。深刻领会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对于我们党更好地担负起引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责任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习是人类掌握已有知识、探求未知领域,提高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能力的实践活动。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学习始终是人类前行的火炬和文明进步的阶梯。在今天,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尤为紧迫。最近一百年人类社会发展变化剧烈和深刻程度超出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特别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正在加速进入信息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呈几何级数加快,知识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是一个需要人人学习、终身学习的时代。学习成为人类最基本的、不可或缺的生存方式。学习能力,在学习中不断吸纳新知识以创新发展的能力,已经成为一个人安身立命、一个组织增效创优、一个政党兴旺发达、一个民族奋发图强的核心能力。不重学则殆,不好学则退,不善学必衰。一个创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会的浪潮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

学习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特质。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科学,是人类迄今为止最先进的思想理论体系,就在于它建立在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之上。正如列宁所说:共产主义是从人类知识的总和中产生出来的。马克思、恩格斯就是极为渊博的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巨匠。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是学习的产物,是人类学习之树结出的奇葩。学习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固有的本质特征。

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和革命风格建立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是非常注重学习和善于学习的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政党理念,这种理念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崇学重学、勤学善学。正是因为始终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我们党才不断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才不断获得了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规律性认识,带领人民经过89年的奋斗,从根本上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可以说,学习是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永葆青春活力的不竭源泉,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优势。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党走过的历程,实质上就是一个重新学习的历程,就是一个在学习中开拓创新、在变革中不断发展的历程。通过学习,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交上了一份合格答卷,成功地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又一次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强大学习能力的政党,是一个勇于并善于走在时代前列的党,是一个勇于担当、不辱使命的党。

然而必须看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在中国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并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遇到的矛盾和困难世所罕见,面临的挑战和风险前所未有。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国正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处在一个矛盾凸显期。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面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我们党只有更加重视学习、善于学习,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不断地把党的学习优势转化为党的政治优势、思想优势和组织优势,才能在急剧变动的国际国内环境中牢牢把握战略主动,在错综复杂、纷至沓来的矛盾和问题面前提高执政能力,才能始终保持自身的先进性,成为凝聚全国人民战胜一切风险考验的中流砥柱,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航船引向胜利的彼岸。

  从党的建设的现实情况看,当前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素质总体上与党的使命任务是相称的,但是也存在种种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一些领导班子推动科学发展、处理复杂问题能力不强,一些基层组织软弱涣散。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不坚定:有的安于现状、碌碌无为,开拓创新精神不够;有的宗旨意识淡薄,个人主义突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极个别人甚至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等等。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都与不重学、不善学或学用脱节有关。大量事实告诉我们,放松学习,理想就会淡化,知识就会老化,思想就会僵化,能力就会退化。忧党必须忧学,兴党必须兴学,从严治党必须从严治学。从这一意义上,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建设学习型政党也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关键性举措。



我们所要建设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应该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自觉用以指导实践的政党,是立足中国、放眼世界、面向未来、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党,是善于把握和运用规律、正确引领和积极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党,是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停滞、永不懈怠的党。一言以蔽之,应该是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科学理论武装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基础工程。恩格斯曾经指出:一个民族要站在时代的顶峰,就一刻也离不开理论思维。以先进的、科学的理论为指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个显著的特色。有了理论上的成熟,有了理论上的清醒与坚定,才能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科学的理想信念,才能有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强大思想武器,才能更好地统领和促进其他新知识的学习,才能增强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把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有机地统一起来,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与改革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我们党在学习上的优良传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所进行的筚路蓝缕的探索的基础上,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形成和发展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因为我们党锲而不舍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用发展着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我们党才卓有成效地肩负起了自身的历史使命。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就必须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

具有世界眼光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时代要求。马克思曾经指出,资本主义使人类开始了真正的世界历史。今天,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使世界进一步联结为一体。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真切具体地感受到地球村这一概念。今日之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全方位开放的国家,成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我们党只有把中国的发展置于世界发展的大背景下来观察、来思考,掌握世界大势,把准时代脉搏,学会并善于不失时机地抓住和用好发展机遇,规避各种可能的风险,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办好中国的事情,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同时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必须着力培养全党的世界眼光,引导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用马克思主义宽广眼界观察世界、认识世界,做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不断增强各项工作的战略性和前瞻性。在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各种新学科新知识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的情况下,既要保持政治上的敏锐性和鉴别力,不盲目随波逐流;又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善于兼收并蓄,善于借鉴和吸收人类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为我所用。

  善于把握规律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本质内涵。规律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趋势。学习的目的就在于把握事物的规律性,以自觉地、能动地改造世界。世界上凡一切真正的、堪称科学的知识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必须着眼于进一步探索把握和运用规律,提高党的科学执政的能力和水平。应该说,积建国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之经验,我们党对执政兴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规律的认识大大深化了。但是,世界在变化,形势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深入,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远远没有完结,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军事等各个领域,都存在许多我们还没有认识或没有完全认识的必然王国。要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既要从总体上探索党的执政规律、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又要联系本领域、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探索本领域、本单位、本部门建设与发展的特殊规律。坚持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强化按规律办事的意识,努力提高各级党组织掌握和运用规律的本领。

富有创新精神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目标机制。改革创新是当今时代精神的核心。如果说农业时代、工业时代的学习主要是为了掌握技能,信息时代的学习则主要是为了提高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根本源泉。纵览国际政治舞台,曾几何时,一些实力强大的、老资格的、长期执政的党成为明日黄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循守旧、故步自封、保守僵化。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质上就是创新的。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必须在全党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培育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解放思想是改革创新的先导。要更高地举起解放思想的火炬,自觉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在全党和全社会进一步形成锐意创新、鼓励创新的良好风尚。

以上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为把我们党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供了基本遵循。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必须按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作出的部署把握重点,抓住关键,扎实推进。

要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学习观。当前,部分党员和干部在学习问题上认识还不够高,行动还不够自觉,缺乏紧迫感和责任感。有的靠吃老底子过日子,在飞速发展的形势和日益繁重的任务面前缺少知识和本领的恐慌;有的把工作与学习对立起来、割裂开来,甚至视组织学习为额外负担;有的心浮气躁,坐不下来、钻不进去,缺少理论兴趣和钻研习惯;有的把大量的时间沉浸在文山会海之中,流连于酒绿灯红之间,就是没有时间学习。有的仍旧把不注重学习看作可以忽视的缺点,处之泰然。因此,有必要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学习观教育,牢固树立学习是人生第一需要、是共产党员第一位政治责任的观念,学习是安身立命之本、兴党兴国之基的观念,以学习为荣、不学习为耻的观念,学习就是工作、学习就是解决问题的观念,使学习真正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一种基本的生活态度、一种高远的精神境界、一种自觉的价值追求,成为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最重要的、须臾不可缺少的元素,成为实现个人全面发展、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

要努力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党组织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基础工程。必须强化各级党组织的学习功能,把学习作为党组织生活的重要内容和整体性要求,作为党员干部的重要标志,作为党内一种基本的合作关系和互动关系,作为全党的共同责任,积极推动党内学习生活化、党内生活学习化,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使学习和工作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努力建立组织学习机制,充分发挥组织学习的集思广益、知识互补、交流互动的优势。健全和完善党委(党组)中心组、党支部学习制度。组织党员、干部重点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时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学习党的历史,同时广泛学习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和国际等各方面知识,学习总结实践中的成功经验,使各级党组织真正成为党员增强党性修养、提高思想觉悟的大熔炉,成为党员学习新知识、增长新本领的大学校。

必须大力弘扬党的优良学风。我们党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作风。这三大优良作风,就其本质来说也是学风。当前在学习问题上学风不正、学风不纯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例如,有的学习理论不是用于武装头脑而是用于武装嘴巴,装潢门面;有的食而不化,学用脱节,不注重联系和解决实际问题;有的不注重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有的学习与改造主观世界脱钩,不注重世界观、人生观的修炼与改造,党内批评与自我批评空气稀薄。凡此种种,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要求都是相背离的。战争年代,为了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毛泽东同志曾经提出改造我们的学习。今天同样有大声疾呼改造我们的学习的必要。要创新方法、大胆探索,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紧密联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要求、广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自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改造的新问题来学习。要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把向书本学习与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坚强意志、正确思路、政策措施和实际能力。

  我们党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重要的问题在善于学习。继承和发扬我们党优良的学习传统,借鉴并吸收当代学习型组织建设的新理念、新经验,我们党一定能够建设成为一个更加生机勃勃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并以此带动和示范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原载《求是》 2010316 作者:秋石

 

 

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几点认识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决定,这是我们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所采取的一项战略举措,对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背景

重视学习,特别是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发展,不但要求继续保持和发扬党的这一优良传统,而且要求把全党的学习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制度、学习组织形式等方面都要有创新。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虽仍是世界主流,但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局部摩擦和冲突不断,战争的危险和风险并未消除。安全形势的严峻还表现在除传统安全问题外,又出现了新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威胁。由西方大国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并未给世界带来真正的繁荣和发展,贫富差距、南北矛盾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更加扩大。发生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已经对全世界经济造成极大危害。这说明,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在和平与发展占主流的情况下,仍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另一方面,当前世界范围内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时代已经来临,知识经济、创意产业成为重要的经济形式,创新能力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因素。这既对我们造成了压力,也给我们带来了机遇,迫使我们用新的知识武装头脑,进一步开拓视野,以迎头赶上这股正在兴起的世界潮流。

国内方面,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们取得了巨大成就,现在我们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虽然前景一片光明,但面临的矛盾和困难也很多。当前比较突出的经济社会方面的问题有:长期形成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不但影响经济增长的效益和质量,而且造成能源、资源过度消耗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状况虽经过一些调整,但并未根本改变,这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已刻不容缓;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但农业的基础仍较薄弱,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生活和国家发展经济的需要;人民生活水平虽有提高,但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收入分配拉大的趋势还在继续,解决社会公平、公正问题的呼声越来越高;90年代中后期发生的亚洲金融风暴,特别是这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使我们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金融在经济生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金融安全是整个经济安全中的核心环节。以上这些问题,有的是多年积累现在还没有解决的,有的是新出现的,无论是解决老问题,还是应对新问题,都要有新的思路、新的对策,这就要求我们党进一步提高驾驭全局的能力,把执政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党的建设也面临新的历史课题。我们党是一个长期执政的党,执政党的历史地位赋予我们党双重任务:既要把党建设好,又要把国家治理好、发展好。因此党中央强调,在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长期执政既使我们党积累了宝贵经验,也存在某些不利因素,这就容易使部分党员滋长和平麻痹、贪图安逸、追逐权力的思想。党中央一再告诫全党,在新形势下要经得起长期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外部环境的考验,就是针对这种情况而言的。苏东剧变,一些原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改制易帜也向我们提出了警示,一个执政党如果不能把党建设好,把国家治理好发展好,尽管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经验、广泛的影响,也为人民做过不少好事,照样会毁于一旦。多年前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他又说,思想的庸俗化是危险的起点。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只要党不变,中国的大局就变不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前途就变不了。新的形势和任务使我们必须在党的建设上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子。

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要求我们党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在理论上有新提高,在实践上有新突破,更好地担当起执政兴国的历史使命。正如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的:世界在变化,形势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深入,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战略决策,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基本任务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目的是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进一步把党建设好。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开展这项工程从何处入手,着力点放在哪里,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首要任务。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必须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同进步、与人民共命运,这是160余年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基本经验,是马克思主义几经曲折而仍然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的根本原因。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就是要把这一基本经验在当代中国延续下去,并加以发扬光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当代中国的国情相结合,深入研究和解决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的实际问题,总结我国建国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境界。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当今时代条件相结合,使之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科学地回答经济全球化、社会多样化、科技创新化背景下出现的诸多新课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践行马克思主义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同人民群众共命运,使马克思主义成为能够满足人民需要、又为群众乐于接受的理论。为此,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内容上应该贴近实际,贴近人民的现实生活,在表现形式上应该通俗易懂,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必须进一步加强对我国国情、时代特征、人民需求的研究,尤其是要善于发现和捕捉那些新事物、新现象、新信息,及时调整我们的思路和对策,使我们的方针政策在保持宏观稳定的同时,具有相当的灵活性和针对性,这是新世纪新阶段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环节。

第二,继续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组织中国共产党的一员,学习马克思主义是天经地义。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学习马克思主义既要追根溯源,抓住它的源头来学,更要学习它的发展形态,特别是它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形态,因为这和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最贴近,对党的建设和国家发展的影响最直接。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当代中国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是引领中国社会进步和推动党的事业发展的根本前提,也是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必然要求。全党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非自今日始,但新的形势要求我们把学习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一项重大任务,就是组织和推动党员更加自觉、持之以恒地进行学习,要求党员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把学习成果贯彻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去。

第三,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教育。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领社会意识、社会思潮、社会风气的风向标,任何一个社会都把核心价值体系当作重要的精神支撑。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于改革开放过程中,改革开放新的实践,要求我们科学地回答以下这些问题:在当代中国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多元化;为什么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而不能搞资本主义;为什么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而不能搞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为什么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统一的基本方略而不能搞西方那套多党制和三权分立;为什么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而不能走回头路,等等。对这些问题的科学回答,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既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提炼和概括,又是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指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它的主体和灵魂,是引领我们党站在时代前列、履行党的宗旨、实现执政使命的精神旗帜。不仅各级党组织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员个人也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坐标和规范自己行为的准则。当前,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首先要解决好理想信念问题。长期的和平环境、执政地位和当前社会上的各种诱惑,使一些意志薄弱的共产党员在理想信念上发生了动摇,这是腐败现象得以滋生的土壤。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惩办和教育相结合,而教育的重点就是使广大党员通过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践行党的宗旨、履行党的使命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从而构筑起一道拒腐防变的有效防火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提高全体党员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平的精神武器。

第四,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在新形势下把全党学习提高到一个新水平,重要的一环就是要有制度保证、组织保证。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就是这样的保证。我们党是由各级党组织组成的统一整体。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各项工作的推行都离不开党的各级组织,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战略任务也就必然要落实到各级党的组织中。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基础工程,是实现党的这项重大战略任务的重要举措。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不仅意味着各级党组织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要求上要有新的思路,而且在学习制度、管理方法、组织形式等方面要进行新的探索,使我们的学习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中,各级领导干部要起表率作用,要把自己所在的领导班子建设成学习型领导班子,带领一班人和组织内的全体党员,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坚持学习、善于学习、学用结合,为实现党中央提出的这项重大战略任务作出自己的贡献。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必须把学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战略任务能否完成得好,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待学习要有正确态度,要用科学方法进行学习,这就涉及到学风问题。学风正还是不正,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影响到是否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因此,在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时,一定要把学风建设放在一个突出地位。

什么是学风?学风问题本质上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中,都遇到过这个问题。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概括起来有两种:一种是科学的态度,另一种是教条主义的态度,两种态度泾渭分明。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就是,把它当作发展着的理论,当作指导工人阶级斗争实践的行动指南,因此不拘泥于它在某个特定历史条件下做出的具体结论,而是重在领会它的精神实质,把握它的立场、观点、方法,并且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不断发展的实践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加以运用。教条主义的态度则是把马克思主义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做出的结论僵死化、凝固化,把它当作一成不变的教条,只知背诵马克思主义的词句,不懂得把握它的精神实质,更谈不上把它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去。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两种不同态度,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会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因此,解决好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树立起科学的、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对于实现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战略任务至关重要。

当前,学风建设的首要问题,就是要使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进一步明确学习的目的。要使他们懂得学习本身不是目的,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是为了提高我们应对新形势下产生的各种新课题的能力,把党的建设和国家的发展推向一个新阶段。还在上世纪40年代延安整风时期,毛泽东同志对党内学习就提出了明确要求,他指出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有的放矢,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出马克思主义这根,是为了射中国革命这个。他还强调,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延安整风要分清的首先是思想路线的是非,同时对全党树立正确的学风,也起了很好的作用。延安整风的结果,使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水平提高了一大步,从而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乃至整个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这一历史经验对我们今天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有借鉴意义。

胡锦涛同志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基本经验时指出,30年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其中,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是全部问题的关键和核心。只有科学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其余问题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这一基本经验对今后仍有重要指导意义,也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所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

  (原载《求是》201031 作者:邢贲思

 

 

未来十年  中国教育什么样

――解读教育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

   

 ●幼儿入托不像现在这么难

●义务教育将全面普及

 ●近2亿人口拥有大学学历

  未来10,中国教育将以怎样的面貌呈现在世界面前?答案在今天(228日)揭晓。

    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求解过程,中国教育的明天在全民智慧的聚集中日渐清晰。一年半,1500余次座谈会、研讨会,23000余人次参与,210多万条公众建议,40轮大修改……终于,新世纪第一份描绘教育蓝图的纲领性文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以真诚的姿态公之于众,等待人民的品评。

《规划纲要》给人民一个怎样的教育未来

《规划纲要》摘要:

    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战略目标:2020,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就在一天前的227,亿万网友与温家宝总理在线交流,大家对教育的期待仍然迫切。人们想知道,《规划纲要》,终将带给我们一个怎样的教育未来?

    今天,当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以高度概括的语言描绘10年后的教育图景时,那份令人振奋的希望依然清晰可感――2020,“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

    “这是一个既鼓舞人心,也是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以自己形象的理解告诉大家,“到了2020,幼儿的入托可能不像现在这么难,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率达到9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向普及化迈进。”他说,到了那个时候,我们新增劳动力的受教育年限达到13.5,比现在增加一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达到11.2,比现在增加1.7,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将比目前翻一番。朱之鑫此时难掩激动,“目前有大学学历的人口9830万人,翻一番就是近2亿,大家想一想,2亿人口具有大学学历,在全球将是一个怎样的概念。”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参与了大量教育政策的制定,他说,此次《规划纲要》的制定追求的是顶层设计,是在集思广义的基础上由党中央国务院对教育作出的一个方向性的判断,是一个具有极强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文件,其深远影响,将体现在今后十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

    让中央教科所研究员储朝晖印象深刻的是,与以往的教育文件相比,此次《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更加注意重视受教育者的需求。他说,征求意见稿试图实现的目标是公平、均衡、有特色,如果能够在各地得到切实落实,至少是义务教育阶段受教育者会感到受教育基本条件的差异越来越小了;同时“有特色”就是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会得到越来越多的满足。

储朝晖同时指出,在纲要制定之初,温总理就提出了“提高教育服务社会发展能力”的要求。纲要的实施将促进产业转型和升级,加快高端产业的发展;同时,教育公平和均衡的落实有利于社会和谐;教育质量的提高将显著提升人的素质,并会产生诸多新的社会需求。由此看来,《规划纲要》的实施将促进社会各方面向前发展。

 

《规划纲要》亮点可圈可点

    《规划纲要》摘要:

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教育体制改革六大任务: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扩大教育开放

    由序言、四个部分和实施组成,总共22章、70条、27000字的《规划纲要》集纳了教育发展的总体战略、发展任务、体制改革、保障措施及至实施的全面规划、设计,“亮点很多”是不少专家对它的直观评价。

    亮点究竟有哪些?袁贵仁今天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肯定地说:“如果说这次《规划纲要》与1985年的教育体制改革决定、1993年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9年关于素质教育的决定等几大教育文件相比有什么新突破,我认为首先就是特别突出了教育改革的重要性。”

    他说,3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发展,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改革开放。现在我们面临新的形势、新的要求、群众新的期盼,我们要大力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仍然需要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所以这次《规划纲要》在标题中就明确地标示出来,这个纲要是发展的规划纲要,也是改革的规划纲要。而在20字工作方针中,我们把教育改革创新作为重要内容,作为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也就是温总理讲的,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

    袁贵仁同时指出,曾经领风气之先的教育改革到了新世纪新阶段,需要整体设计、系统推进,所以这次特别强调了教育改革的系统性。“任何一项改革都需要其他改革配套,否则就很难推进。我们说进入‘深水区’,就是这方面的原因。”

    引人注意的是,此次《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教育改革的六大任务。袁贵仁说,人才培养体制和考试招生制度是连在一起的,考试招生制度不改革,人才培养制度一样难改革。学校制度改革、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同样如此。袁贵仁解释说,学校制度改革是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管理制度改革强调的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政府和学校的关系,学校制度强调的是学校内部的关系。“最后,开放也是改革。具体来说,我们想通过开放促改革,所以我们整体设计了6项改革。”

    而对于教育改革艰巨性、协调性的重视和强调,袁贵仁指出,在《规划纲要》里,我们从两个方面设计了改革的推进策略。一是自下而上,鼓励支持各地各校大胆探索,不断总结推广;二是自上而下,“因为有的改革,一个学校或一个地方做不了,它需要整体设计,全国统一考虑。因此我们强调了试点先行,逐步推广。”与此同时,袁贵仁强调,改革需要统筹考虑、分步推进,先行试点,动态调整。“我们在文本里写到成立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目的就是要完整地设计、扎实地推进,不断地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还强调了今后10年每年都要制定教育改革年度实施方案,扎扎实实地往前推进。同时我们还强调加大改革的投入,”他为此特别解释说,“过去我们投入主要在发展方面,到了现在这种程度,如果按照原来的模式和体制,我们加大投入可能是事倍功半。我们需要用新的体制推进事业的发展,因此改革也需要加大投入来促进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而“专门设立10个教育改革试点项目”,袁贵仁说主要是想保证改革正确的方向,坚持改革政策的协调性。

    对于《规划纲要》所体现的发展观的变化,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褚宏启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这次的《规划纲要》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20字方针既反映出对质量的强调,又反映出对公平的强调,是有质量的公平,有公平的质量,我认为这是发展观的重大变化。

    从教育活动的角度看,褚宏启认为最大的亮点在于将素质教育作为贯彻一切的主题。具体到各个教育体系,“学前教育提出了强化政府职责,义务教育阶段强调均衡发展,高中教育提出多样化办学,高等教育明确提升质量”,褚宏启认为都可圈可点。

    在张力看来,在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中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三个思路――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也是一大亮点。“学思结合在课程改革中体现;知行统一是对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和志愿服务作出明确要求;因材施教则倡导学生培养方式不拘一格”。

    在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方面,张力认为,其力度之大,必将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其中一个重大突破是:它所体现的主题词就是多元、多样。“不同教育之间的对接,从中考到高考,整个考试内容、形式、方式、监管方面都有很多新的举措。”

理想与现实需要怎样攻艰克难

    《规划纲要》摘要:

    保障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保障经费投入、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推进依法治教、实施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

    “《规划纲要》所提出的目标鼓舞人心,措施思路符合国情,改革举措的力度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最高水平,难度也前所未有,因此真正把它落到实处的保障措施也是前所未有的。”这是张力对《规划纲要》文本的一番精当评价。从事宏观教育研究20多年,他深知《规划纲要》一字一句背后所承载的一切。

    关心教育的人一定会注意到《规划纲要》中这样一段话:“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

    这是一个我们努力了10多年的目标,而对于它的即将实现,财政部副部长丁学东坦言,“我们信心很大,同时感到难度不小。”他说,2004年到2008,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年均增长23.7%,GDP的比重从2.79%提高到3.48%,年平均提高0.17个百分点。这一比重的逐年提高,有助于我们增强完成4%目标的信心。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既取决于一个政府对教育投入的努力程度,也就是财政性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也取决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我国2009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是20.4%,低于各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左右,因此制约了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重的进一步提高。

    丁学东说,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要求财政重点保障的教育、农业、科技、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项目支出比较多,而短期内提高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难度也比较大。因此,实现4%的目标还需要各级政府作出艰苦的努力。

    丁学东的第三句话让我们吃到了定心丸。“从今年到2012,还有3年时间,实现4%的目标我们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尽最大的努力去实现。”他提出四点措施:一是增强公共财政有效财力,今后几年我们要加强税收征管,大力推进税费改革,保持财政收入稳定较快增长,4%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实的财力基础。二是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在年初财政预算安排中,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教育支出增长幅度都要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的幅度。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还要根据财政超收的情况追加教育经费,要向教育等民生领域倾斜。三是大力筹措其他财政性教育资金,通过采取足额增收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费附加等措施,逐步建立政府多渠道筹措财政性教育经费的长效机制。四是切实加强教育经费的管理,坚持开源节流并重,一手抓增加投入,一手抓资金管理,坚持勤俭办教育的方针,坚决反对各种铺张浪费。要全面推进教育经费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让增加的投入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经费解决了,改革发展的难题还有哪些?储朝晖认为,最难解决的问题还是教育体制改革,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教育体制改革。

    体制改革主要是指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它涉及到教育以外的社会结构,也涉及到各部门和群体间的权力和利益调整。储朝晖说,在《规划纲要》讨论的时候就感到文本的表述十分困难,数十年的历史也表明这是一个最难解决的问题。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所有人群和机构都必须将民族复兴和国家的长远发展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任何组织和部门都不应以小理由阻碍这个大目标的实现。

张力同时提醒,在我们开出的改革药方与对改革的共识之间,一些具体问题需要着力解决。比如,如何处理促进公平与照顾公众选择的矛盾,如何处理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与实施问责、监管的矛盾,以及如何处理教育经费不足与使用不当甚至浪费的矛盾。

 

《规划纲要》落实才有实效

    《规划纲要》摘要:

    实施:明确目标任务,落实责任分工;提出实施方案,制定配套政策;鼓励探索创新,加强督促检查;广泛宣传动员,营造良好环境。

    “一项政策的影响除了要看它的文本,还要看它的实施情况”,储朝晖以一种理性的态度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对此张力也认为,“制定一份高水平的规划纲要不是难事,难的是怎样落到实处。”

    储朝晖坦诚地说,如何使一项政策和规划具有可操作性,首先要在文本上下功夫。这次的《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已经着重注意了这一点,尽可能写实;但同时也应看到,中国的政策法规文本长期存在可操作性不强的问题,《规划纲要》文本尽管作了很大努力,也难尽如人意,还需要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加以完善。他说,接下来就是实施的力度,这是最令人担心的。他提醒纲要制定者,“在这方面需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把困难估计得充分些。”

张力则表示,在保障落实方面,纲要提出了明确责任目标,制定配套政策等几大设想。明确规定将实施进度检查,由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对各地试点进行检查。同时要求各级政府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报告教育工作情况。当然,他希望,“不仅是地方政府要报告,国家层面也应有这方面的监督检查。”

(原载《光明日报》 201031日)

 

上一条:党委中心组学习材料(第98期) 下一条:中心组学习材料第96期

关闭

版权所有:安徽工业大学党委宣传(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