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组织机构 
 热点关注 
 新闻动态 
 思政工作 
 通知公告 
 校园文化 
 统战工作 
 普法宣传 
 安工大首页 
 
  思政工作
当前位置: 首页>>思政工作>>正文

积极探索“全方位育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子

2006-03-09 15:20 xcb 

积极探索“全方位育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子







全哲洙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随着国内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一系列改革的不断深入,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呈现出许多与以往不同的新特点。这些年来,我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客观地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确实存在一些与大学生成长的新环境、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新特点不相适应的地方,比如,教书与育人脱节,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不紧,原有的“复杂的对象,简单的教育”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等。因此,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准确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情况,全面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着眼于“全方位育人”,切实形成全社会关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不断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一、坚持教书育人,积极改进课堂教学
    我国高校的社会主义性质,要求我们在办学中必须坚持“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方针。教书和育人,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一个过程、两个方面”。学校的育人功能任何时候都无法在脱离课堂教学的状态下获得完美实现。发挥课堂的育人功能,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思想政治理论课责无旁贷,哲学社会科学课和其它专业课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必须积极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充分发挥各科教学在育人中的作用。
    一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紧密结合国际局势和时代发展的要求、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以及大学生思想的实际,尊重教育教学规律,明确本课程教学的特点和内容要求,进一步确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地位,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理性。课堂讲授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现实问题为中心,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回答大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形象生动地宣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让大学生了解国情、党情、世情。积极探索启发式、参与式和研究式的教学方式,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大学生的内在潜能,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推进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应用,探索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网络课堂,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引导力和感染力。吉林省准备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素养、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广泛利用党政部门、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等社会教育资源,成立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统一规范和指导课程建设,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大学生普遍欢迎的课程;定期组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课程评审,所获奖项视同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组织编写系列教材,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制定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定期组织检查评估;有条件的高校要申请建立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硕士和博士点。各高校要把形势与政策教育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规定学时、学分;定期组织编写形势与政策教育宣讲提纲,建立形势政策教育资源库;邀请省级领导和市(州)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每年为大学生作形势政策报告,高校党政领导每年至少为本校师生作一场形势政策报告。
    二要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课的育人作用。哲学社会科学不但具有知识性,而且其中绝大部分学科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可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坚持用当代马克思主义统领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学,帮助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政治方向,正确认识和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积极推进理论创新,既要积极吸收借鉴世界哲学社会科学有益成果,更要研究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努力形成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着力培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学贯中西、理论功底扎实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确保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学的正确导向。
    三要充分发挥各专业课程的渗透功能和全体教师的育人作用。高校各专业课程的教师,都要准确把握各自专业课程的特点,深入发掘蕴含在所教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讲究渗透技巧,提高引导能力,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在课内外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严格管理与人格感化结合起来,促进学生不断提高综合素质。教师要为人师表,这是教师的职业特性所决定的。教师忘我工作的敬业精神、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探索真理的创新意识、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为人处事的人格魅力、评判是非的价值取向、对待事物的思想观念、热爱生活的美好追求乃至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因此,要教育引导广大教师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师德,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目标,严于律己,以德施教,以高尚情操和丰富学识影响教育学生。抓住教师职前培养、职后培训、职务聘任等关键环节,加强对教师进行学风和学术道德的教育,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建立师德考评制度,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称聘任、派出进修和评优奖励的重要依据。有严重失德行为、影响恶劣的,一律取消其教师资格并予以解聘。
    二、坚持实践育人,广泛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牢固树立实践育人思想,从书本到实践,从课堂到社会,对大学生进行全程教育,使他们在参与中陶冶思想感情,提高道德境界,增长知识才干,感悟人生真谛。
    目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较之以前发生了很多变化。应该说高校办学更开放,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内容更多样、形式更灵活、渠道更广泛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始由过去的有组织型向自发型转变,由过去的集中型向分散型转变,由过去的无偿型向有偿型转变,由过去的专业型向社会型转变。这些转变,是时代进步的反映,也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但是,由于学校、社会和学生等多方面的原因,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还不够广泛、深入,特别是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因种种条件限制而面临许多困难,有的流于形式、缺乏实效。
    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办法,还是要从推进产学研结合方面拓展思路,力求获得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支持。对教育实践、专业实习、社会调查、军政训练、生产劳动等教学环节的社会实践活动,“三下乡”、“四进社区”、志愿服务等学生自愿参加的各种公益性社会实践活动,勤工助学、科技发明、创业办企等学生自主性社会实践活动,要区分不同性质,分别提出要求,提供便利条件,注重活动实效,使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特殊的作用。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经费要在学校年度预算中列支。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在企业、部队、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建立相对稳定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在2007年年底前,吉林省各高校的每个院(系)都要力争建立1―2个固定的社会实践基地。
    三、坚持环境育人,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要通过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对大学生进行全面教育,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首要的是必须加强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着力培育民族精神和大学精神。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娱乐活动以及“创建文明校园、文明班级、文明宿舍,做文明大学生”等道德实践活动为载体,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之中。充分利用重大纪念日、重大事件、重大节庆日,开展特色鲜明、感染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坚决抵制各种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侵蚀与影响。加强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和学校出版社的建设,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研讨会、报告会、讲座的管理,绝不给错误观点和言论提供传播渠道。要根据大学生接受信息途径发生的新变化,切实加强“绿色校园网”建设,重点建设好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网站,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高校要建立一支思想水平高、网络业务强、熟悉学生上网特点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和网上评论员队伍。密切关注校园网动态,牢牢掌握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以技术、法律、行政等手段严加防范各种不良信息在校园网上流传。严禁校园内计算机房、电子阅览室等场所成为变相网吧,杜绝校园网吧。
    四、坚持服务育人,努力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
    思想问题根源于生活实际,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单纯就思想问题解决思想问题。既要教育人、引导人,以理服人,又要关心人、帮助人,以情感人。通过尽心尽力、细致入微的优质服务,为大学生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把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把关心人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全力抓出成效。
    要做好贫困家庭学生资助的工作,继续完善“奖、贷、助、补、减”和“绿色通道”等助学体系,积极探索推进生源地助学贷款,加大对家庭困难学生的助学支持力度。高校各级党团组织要开展结对帮困活动,动员广大教职工奉献爱心,协调全社会各方面力量为贫困家庭学生排忧解难。同时,在全体学生中加强艰苦奋斗、自立自强、勤俭节约的教育,引导贫困家庭的学生树立自信心;在校内提供岗位,在校外创造条件,积极帮助大学生开展勤工助学活动。高校要确保每年学费收入的10%足额用于资助经济困难的大学生。
    要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探索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长效机制。要完善就业服务体系,高校主管部门和各高校每年都要举办大型毕业生就业洽谈会,同时通过各种方式准确提供就业信息。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到艰苦边远地区建功立业,提倡大学生自主创业和到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高校应按不低于1 ∶ 500的师、生(应届毕业生)比例配备专职人员。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考核评估机制,保证每年从在校学生交纳的学费中按1%―3%的比例提取专项经费用于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并把就业率的高低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高校要在紧紧围绕人才市场需求状况调整专业结构的同时,加强对大学生职业发展的教育与指导,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确立符合实际的就业期望。
    高校的内部管理和服务工作要充分体现育人导向,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感召力。在教学管理上,要从严治教,改善办学条件,为大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在后勤管理上,要把后勤社会化改革与学校服务育人职责有机结合起来,从关心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一点一滴做起,从大学生反映的具体问题抓起,切实加强大学生宿舍、食堂、澡堂和活动中心的管理,不断满足大学生对学习、生活和文体活动等方面的合理需求。学校的其它管理工作也要从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特点出发,从学生的不同需求出发,制定和完善有关管理规定,使之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为了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咨询工作,需要成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这样的组织,负责规划、研究、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高校也要组织党政干部、辅导员、团的专职干部、班主任、任课教师等,与大学生开展经常性的谈心交流活动。在学生工作系统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的专门机构,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将课上心理健康教育和课下心理咨询活动结合起来,为大学生提供及时、有效、优质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作者:中共吉林省委副书记)    《求是》2005年16期

上一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经验谈 下一条:筑牢党员干部保持先进性的思想政治基础

关闭

版权所有:安徽工业大学党委宣传(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