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德也;师者,才也
——记机械学院戚晓利老师
人物名片:戚晓利, 1997年毕业于重庆大学机一系,获工学学士,2004年毕业于安徽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获工学硕士,现任安徽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省级精品课程主讲教师,主持和参加了20多项企业科研课题,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累计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曾获“机械学院最受欢迎的教师”称号和校“三育人”先进个人称号,校“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连续7年学生评教优秀。
带着这些印象,我们怀着无比的崇敬之情走进了戚老师的办公室,当时老师正在专心工作。看到我们的到来,老师露出了和蔼的笑容,亲切而热情地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师德为本,授课宜趣
戚老师平易近人,使得整个采访过程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犹如自由地聊天一般。采访中我们了解到:作为校“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戚老师一直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原则,以教书育人为己任。而且为了成为一名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戚晓利老师一直虚心向学生喜爱的教学名师学习请教,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我们都知道,很多工科的专业课都是很枯燥的,但戚老师的课程却深受同学们的喜爱,这让我们不由自主地问其原因。“讲课不能太过死板和按部就班,要结合硬件设施,将最前沿的知识和历史典故与课堂内容穿插交错,突出趣味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戚老师微笑着回答。说起来似乎很简单,但真正做起来却并不容易,可见戚老师为了达到这个要求,课后付出了多少努力,积累了多少经验。当然,此种趣味与知识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得到了学生们的一致喜爱和推崇,这让老师感到很满意。
学以致用,全面发展
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在课后,戚老师与同学经常交流,并对学生提出的模拟装机方案进行点评,让学生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同时,戚老师告诉我们,作为一个好老师,除了传授学生知识外,还应当教会学生为人处事,引导学生的创新思想,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而且也要时常教导学生如何把握大学四年不留下遗憾。当我们向他请教大一如何应当如何安排自己的大学四年时,他建议要踏踏实实地学习工作,增长自己的阅历和知识。
采访期间老师还兴致勃勃地谈及了自己的业余兴趣爱好。他虽然是学工科出身,但是很爱看古典文学作品。他最喜欢的书籍是四大名著,尤其是《三国演义》。除此之外,他对体育也很感兴趣,比如足球,只是由于工作繁忙,只能偶尔看看球赛。不可否认,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也应当拥有一些高雅的兴趣爱好,这样才能实现全面发展。
诲人不倦,硕果累累
作为一名优秀的大学教师,戚老师并不仅仅看重学生的学习情况,而是关注学生整体的思想动态。他说,除了日常的学习之外,他还会经常到学生宿舍与同学们亲切地交流讨论,并对同学们的困难和问题提出正确而合理的建议和想法,引导学生向积极方向发展。此外,戚老师还经常邀请一些优秀的学长学姐来班级与同学们交流,取得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对于学生的前途,他也丝毫不敢怠慢,在考研与就业问题上多次召开专门会议,进行具体指导,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帮助就业困难的同学实现就业,并为在考研方面迷茫的同学指点迷津。最终,戚老师的辛苦没有白费,在今年研究生入学考试中,他所带的机082班,有19人达国家线,13位同学被包括同济、东南、大连理工、华东理工等著名学府在内的高校录取;所有学生均顺利就业,有的还被徐工、西马克等世界五百强企业录取。可谓是“桃李满天下,硕果遍神州。”
德才兼备,敬业奉献,戚老师用教学用优异的教学成绩,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好老师的形象和品格,也向我们深刻诠释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含义。(学生记者:赵立 胡福康 毕阿祥 审核:邹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