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组织机构 
 热点关注 
 新闻动态 
 思政工作 
 通知公告 
 校园文化 
 统战工作 
 普法宣传 
 安工大首页 
 
  专题讨论
当前位置: 首页>>他山之石>>正文

人民日报系列评论:创新我们的宣传思想工作

2013-10-10 10:30  

人民日报系列评论:创新我们的宣传思想工作

 

当干部不能只会抓经济

——创新我们的宣传思想工作之一

 

 看一个领导干部是否成熟、能否担当重任,一个重要方面就看他重不重视、善不善于抓宣传思想工作。

一位外交官曾经这么说过,新中国头30年是解决“挨打”问题,第二个30年是解决“挨饿”问题,今后30年要解决“挨骂”问题。虽是一种比喻,却耐人寻味。

且不说,作为一个新兴大国,中国在国际上遭受着更加严苛的审视,也面临着不同意识形态的龃龉较量,使“挨骂”在所难免;单从国内来说,许多干部可能都有类似感慨:经济发展了,批评声却比以前更多了;埋头苦干着,有时却得不到理解认同,一些群众甚至“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

出现这种情况,有社会转型期矛盾增多的因素,有干部工作不到位的原因,也有群众水涨船高的期待。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经常被忽略,那就是一些干部只重视搞经济建设,对意识形态工作却不想做、不愿做、不会做。有的片面理解“行胜于言”,将宣传思想工作视为可有可无的点缀,新闻发言人成了“不发言人”;有的奉行明哲保身之道,害怕说错话、表错态而保持沉默,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的忽略能力提升,对新的舆论环境一片茫然,躲媒体、怕网络、当鸵鸟。

不善于表达自己,就会“被表达”;不主动回应诉求,就是放弃话语权。这些年来,因为表达不当而招来的批评质疑,因为信息不畅而引发的群体事件,因为缺少沟通而导致的误解对立,无不说明,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如果精神上丧失群众基础,最后也要出问题。尤其在今天,国际上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国内人们思想互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如果意识形态工作还停留在原地,不仅要吃大亏,甚至还要犯大错。

改革开放至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已经成为领导干部的基本共识。对于这一点,怎么强调也不过分。但也要看到,治国理政是一项综合工程,如果把领导职责简化为“抓经济”,把执政兴国等同于“惠民生”,就会走入另外一个误区。历史和现实反复说明,经济建设做得再好,也不能一俊遮百丑。试想,如果经济发展逻辑和意识形态宣传“两张皮”,说服力从何而来?人心凝聚和政治整合只靠经济利益,持久性如何实现?如果跟群众连话都说不上,又谈何做群众工作、为人民服务?

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干部说起经济工作来头头是道,但谈到意识形态工作就枯燥乏味,不是照抄照搬的老一套,就是空洞无物的旧说辞。毛泽东同志当年在谈到“本领恐慌”时,曾经举过一个很形象的例子:“现在我们的有些战士,他们识字比营长识得多,他们从前一个字也不认识,现在能认得五百、一千、二千、三千,能写短短的文章,登在墙报上。我们的营长、连长……不但文章不会做,许多东西都不知道,战士反而比他们高明。”如今,面对迅猛发展的新媒体,面对各阶层不断提高的表达能力,领导干部如何真正跟上时代的脚步,如何避免新的“本领恐慌”?

在这个意义上,看一个领导干部是否成熟、能否担当重任,一个重要方面就看他重不重视、善不善于抓宣传思想工作。一个领导干部,只有在理论上、笔头上、口才上或其他专长上有两把刷子,一个道理能深入浅出地阐释清楚,走到哪里都能很快同群众打成一片,讲的话群众喜欢听,写的文章群众喜欢看,工作才会主动,才能得心应手。只有善于在众声喧哗中明辨主流支流,善于从百家争鸣中把握真实民意,把重大决策部署宣传到位,把涉及群众利益的政策解释到位,把群众关注的热点引导到位,才能真正做到解疑释惑、活血化淤、疏导情绪、平衡心理,从而实现党和政府“无形资产”的增值。

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对于我们党来说,能不能打仗,新中国的成立已经说明了;能不能搞发展,改革开放的推进也已经说明了;能不能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继续保持党的思想宣传优势,需要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继续做出回答。

(来源:《人民日报》20130827日)

 

 

 

让人信自己先得信

——创新我们的宣传思想工作之二

 

意识形态宣传也好,思想文化工作也好,只有知行合一、言行一致,才可能真正打动人。

有的干部反映,现在有些老百姓成了“老不信”,干部表态还没张嘴,群众就觉得要说谎;干部做事还没开始,百姓就认定想作秀。尤其谈到理想信仰、宗旨信念、价值追求,听众更像是看票友穿帮,一肚子的不屑。做群众思想工作,“老办法不灵,硬办法不能,新办法不会”,一些人感到无所适从。

诚然,今天的时代条件、舆论环境乃至大众心理,都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利益多元、思想多变,确实让宣传思想工作难度系数增大,“说服”与“认同”的阻力加大。但“老不信”现象的出现,也与一些党员干部的言行缺乏说服力有莫大干系。

比如,如果有的领导干部,动辄牢骚、常有抱怨,连自己都不相信所选择的道路,如何让群众产生认同?以批评马克思主义为“时尚”、噱头,不问苍生问鬼神,热衷于算命看相、求神拜佛,如何让群众相信共产主义理想?把配偶子女移民到国外、钱存在国外,给自己“留后路”,随时准备“跳船”,如何让群众树立“三个自信”?有的心为物役,金钱至上、名利至上、享乐至上,心里没有任何敬畏,行为没有任何底线,又如何让群众相信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样的干部,即使台上讲得天花乱坠,台下也会缺少听众;文章写得妙笔生花,也只会令读者觉得虚伪。

与上项目、搞工程等物质建设相比,宣传思想工作属于精神建设,建树的是理想信念,感染的是思想灵魂,有它的特殊性。精神家园中的劳作,如耕云播雨、凝风聚气,看似虚空玄妙,实际上照样有规可循。古人云,“行胜于言”、“事实胜于雄辩”,西谚说“别光听他说了什么,而要看他做了什么”,讲的都是同一个道理:意识形态宣传也好,思想文化工作也好,让人信首先得自己信,只有知行合一、言行一致,才可能真正打动他人。

无庸讳言,在我们的队伍中,信仰缺失的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宣传思想工作的正面努力,成为一种反面典型。“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不听你调子唱得有多高,看的是实在的业绩;不看你蓝图绘得有多好,看的是实干的行动。对党员干部话语的“具象化”观感、对其行为的“具体化”判断,影响着人民群众对我们道路、理论、制度的认同度。

让群众信先得自己信。老一辈革命家为了救中国于水火的崇高理想,不惜抛弃家财和家庭幸福,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周恩来、彭湃都是背叛了家庭所属的阶级,摆脱了相对宽裕的生活环境,在血雨腥风中投身革命。贺龙之女贺捷生回忆:南昌起义后,谭平山和周逸群对像学生那样虔诚地坐在一条板凳上的父亲说:贺龙同志,此刻我们代表党向你问话,你必须如实回答,不得隐瞒。请问你的动产、不动产、现金等,还剩多少?父亲淡然一笑,摊开双手说:我什么都没有了。

没有这种知行合一的信仰和品行,共产党人如何能有“唤起工农千百万”的力量,让亿万人民凝聚在信念的旗帜下,勇往奋进以赴之,瘅精瘁力以成之,断头流血以从之?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缺了它,自己都得了“软骨病”,行不正、站不直,又如何去做百姓的思想工作,让群众愿听、能懂、真信?

立场端正了,信仰坚定了,还要有说服人打动人的扎实本领。“常说的老话多、正确的废话多、严谨的套话多”,在群众心中就是“一百字也嫌长,一分钟也嫌久”,决不会有听众和市场。一说阐释中央精神,就全盘照搬讲话和文件;一说宣传科学理论,就在概念里打转转;一搞成就宣传,就变成工作经验总结;一搞典型报道,就无限拔高请出“高大全”。说出来的话,自己都不信,怎么能让别人信?写出来的文,自己都没感动,怎么能感动他人?这种僵化老化的思维方法,模式化套路化的工作方式,从根本上说是不愿改革创新的懒政惰政,是对党的事业不负责任。

“心定则道纯,道纯则充于中者实,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身处社会深刻转型、观念深刻转变的新时期,最需要有坚定理想信念的领导干部。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为着自己的信念而执着奋斗,我们的行动就有无声的感召力,我们的语言就有无尽的感染力。

(来源:《人民日报》20130829日)

 

 

多跟不同群体交朋友

——创新我们的宣传思想工作之三

 

 意识形态工作要与时俱进,必须有针对不同社会群体的“分众营销”意识。不仅要懂得工农,也要了解各种群体,这样才不会一讲宣传,就让体制内思维包打天下。

有领导同志这样揶揄一些干部“不会说话”: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虽属个别现象,但也启示我们,多跟不同群体交朋友,才能做好意识形态工作。

这些年来,我们的宣传思想工作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求共识,为改革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但那些“不会说话”的现象,同样不容忽视。在一些人看来,人民是个抽象概念,群众是个集合名词。谁是人民?有哪些群众?说不清楚、也弄不明白。于是尽拿些老话、套话、官话、正确的废话出来,“会议没有不隆重的,鼓掌没有不热烈的,成就没有不喜人的”,只会泛泛而谈凌空蹈虚,别人自然不爱听、听不懂,达不到宣传效果,更谈不上统一思想。

 “分众化”是个传播学术语,意思是针对不同对象“量体裁衣”。这应该也是宣传思想工作的基本方法。“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了解了不同的需求,才能有的放矢开展工作。大革命前后,恽代英常身披旧短衫,到车间、棚户、宿舍,与工人、市民、学生推心交谈,被称“最善于联系青年和劳动群众的领导人”。现在,从海归、海待到蚁族、北漂,甚至是散户、“大妈”,人群更多,分化更大,如果不能多交朋友、读懂人心,怎么搞思想宣传工作,怎么当意识形态先导?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多跟不同群体交朋友。就思想政治工作而言,只有把各种群体都了解了、摸透了,才有可能针对不同的利益关切和价值取向,做出形式风格各有针对性的宣传。意识形态工作要与时俱进,必须有针对不同社会群体的“分众营销”意识。工人农民仍是中国社会的主体,毫无疑问,懂得工农大众是把握社会大势的关键,但与此同时,也要了解职业经纪人、自由撰稿人、意见领袖、独立演员等各种群体,这样才不会一讲宣传,就让体制内思维的“新闻通稿”去包打天下,才能在坚持常规新闻报道、评论文章的阵地战之外,借助社会化媒体的传播手段,从微博、贴吧、BBSQQ群、微信群等渠道入手,为不同群体量身定制小切口议程,与他们展开互动,让主流价值观的宣传真正入耳入脑。而这些创新,无不建立在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时代化理解上,建立在“与群众打成一片”的真诚愿望上。

现实中,一些领导干部倒也常迎来送往、呼朋唤友。可惜,不少时候却是“谈笑皆商贾,往来尽乌纱”。或是在体制中的“内部循环”,交朋友成了疏通关系、积攒人脉;或是本着“为我所用”交朋友,商人多、富人多、名人多,甚至出现王林、李一这样的“大师朋友”。对于其他群体,却往往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认为基层群众“啥都不懂”、新兴群体“啥都不是”、知识分子“酸文假醋”,没有共同语言。让这样的“冷热失调症”患者去动员发动群众,怎么可能赢得群众的信赖和认同?

 “统一战线”是我们取得革命胜利的法宝之一,而宣传思想工作是其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前夕,周恩来“苦口婆心地劝说”爱国知识分子,利用其人格魅力广交朋友,让众多具有不同信念的知识分子留在了新中国。今天,宣传思想工作仍然离不开知识分子,然而一些人不做仔细甄别区分,“一竹篙扫落一船人”,在他们眼里,有个性、有主见的知识分子都是“异质者”,爱思考、能行动的社会人士都是“搅局人”,说实话、谏真言的有识之士都是“反对派”。抱着这样的态度,怎么可能争取到最大多数人,找到对话交流的公约数?

社会群体越分化,越要学会建立“统一战线”,在求同存异中最大限度地把他们团结凝聚起来。在意识形态领域,价值多元、观点多样的现象非常普遍。既有舆论的正面力量,也有负面言论,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地带”。要让主流思想得到更多认同、核心价值成为共同选择,就需要我们多交不同群体的朋友,说得上话、交得了心,把中间地带争取过来,形成社会转型期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参观南京雨花台时,一个数字让人震动,埋骨于此的近10万名革命烈士中,60%以上出生于殷实家庭,受过高等教育。我们的信仰,有着多么巨大的吸引力与感召力!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同样需要激发这种信仰的力量,团结引导各种人群,“把支持我们的人搞得多多的”,一同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聪明才智。

(来源:《人民日报》20130830日)

 

 

 

 

 

 

 

 

 

上一条:从习近平10句话读懂依法治国重要性 下一条:新华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重要讲话系列评论

关闭

版权所有:安徽工业大学党委宣传(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