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组织机构 
 热点关注 
 新闻动态 
 思政工作 
 通知公告 
 校园文化 
 统战工作 
 普法宣传 
 安工大首页 
 
  思政工作
当前位置: 首页>>思政工作>>正文

大力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宣传思想工作的能力(下)

2006-03-09 15:47 xcb 

提高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能力

   
孙家正

    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方面,是国际竞争中备受关注的“软实力”。加强民族文化自主创新,大力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能力,既是发展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向世界展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风貌、维护民族文化独立性和国家文化安全、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目前,我国已与166个建交国中的145个国家签订了文化合作协定,签署了752个文化交流执行计划,与近千个国际文化组织和机构有着不同形式的文化往来。年对外文化交流量1360起,与10年前相比增长了5倍。我国在驻80个国家使领馆设有95个文化处、组,在法国、韩国、埃及等多个国家建有中国文化中心。我们与法国互办“中法文化年”,在美国举办“中国文化节”,与荷兰共同推出“中国文化节”,产生了重大影响,形成了示范效应;举办国际文化高层论坛,参与国际间文化对话,宣传我“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对外宗旨和“和而不同”的文化思想,倡导世界文化多样性,赢得了世界尊重;每年在纽约、巴黎、伦敦、悉尼和曼谷等国际大都市开展“春节品牌”活动,举办艺术展览、文艺表演、讲演会、民俗展示、电影周等活动,集中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活力、魅力和潜力,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利用国庆日、建交日等契机,举办各种文化交流活动,既宣传了当代中国,也拉近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现在,“中国热”正在许多国家逐渐形成,学习汉语、了解中华文化,已成为他们一项自觉的选择。可以说,文化外交已经成为我国继经济、政治外交之后的第三大支柱。我们要总结经验,继续创新,进一步扩大对外文化交流的成果。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文化产品和服务通过市场的渠道“走出去”。《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李长春同志指出:“要支持和鼓励我国文化产品的出口,形成一批对外文化交流的文化品牌,不断扩大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文化市场份额,逐步改变文化产品出口严重逆差的局面。”我们要下决心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尽快打造一批在国际市场上能够站住脚的品牌项目,增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实力。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我国文化市场的发展完善,涌现出一批实力较强、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都较好的涉外演展经营机构,并且已自成网络,形成了涉外演展市场的基础框架,一些优秀的文化艺术产品在海外市场获得了不菲的经济回报。如我国的杂技在国际市场上就很抢手,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潜力很大。我们的一些电视剧、民族音乐等音像制品在周边国家和西方华人中很受欢迎,一些电影在国际市场上也崭露头角,有着较高的票房收入。经过文化体制改革,我国的一批文化企业蓄势待发。
    但是由于我国的文化产业起步较晚,规模小,在质与量上均处于弱势,文化贸易逆差明显,这势必导致我在国际上没有足够的话语权,削弱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因此,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加快开拓国际文化市场步伐,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树立我国和平发展形象、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战略选择。
    要提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能力,最为关键的是必须加大文化体制改革的力度,加强对文化市场主体――文化企业的培育,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步伐。文化产品,内容为王。要着力打造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优秀文化产品,实施品牌战略,增强我国文化产品的感染力和市场竞争力。要促进各类文化企业遵循和适应文化发展与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不断提高掌握文化贸易规律的能力,努力提高市场运作的水平和技巧,从整体上壮大我国文化产业的力量。在此基础上,着力培养一批拥有著名文化品牌和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文化经纪机构,支持它们到国外独立经营商业演出、展览业务,将我国优秀的艺术院团和有品位的艺术展览,特别是反映当代中国风貌的现代文化产品推介到国际市场。对于具有重大商业价值潜力的文化产品和项目,政府可先作为官方交流项目出资,帮助打造国际知名度,为其进入国际文化市场铺设道路。
    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对外文化贸易的体制和机制建设,发挥政府的调控和推动作用。加快建设对外文化贸易的法律法规体系,为企业创造对外文化贸易的良好法律环境。完善对外文化贸易的配套政策,对出口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给予优惠。在金融、保险、外汇、财税、人才、法律、信息服务、出入境管理等方面,为文化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国际竞争力创造必要条件。建立对外文化贸易的统计指标和信息研究系统,为政府的政策制定、企业决策提供服务。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推进文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在全面推进文化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将更加有效地实施“走出去”战略。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民间交流为主体,市场机制为杠杆,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的两个积极性,使政府交流与民间交流相结合,文化外交与文化贸易相结合,努力扭转文化贸易的严重逆差,进一步开创对外文化交流的新局面。
    (作者:文化部部长)
   
提高创新宣传思想工作的能力

   
朱小丹

    提高创新宣传思想工作的能力,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着眼于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着眼于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着眼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积极探索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宣传思想工作的新体制、新内容、新手段,努力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理论指导、舆论力量、精神支撑和文化条件。
    要把以人为本作为创新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立足点。宣传思想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一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具体工作中,要努力掌握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所虑,把群众的情绪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的要求作为“第一考虑”。要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善于引导群众在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实践中丰富精神世界,提高自身素质;要始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注重把握群众需求特点,多用事实说话,多用群众熟悉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方式,把面向群众的理论宣传、舆论引导、文化熏陶、道德培育,寓于群众欢迎的社科服务、信息服务、文化服务和社会服务之中;要把解决群众思想问题和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既讲道理,又办实事,努力在服务群众、关爱群众中动员群众、引导群众,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感召力。
    要把重在建设作为创新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途径。宣传思想工作要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必须着眼长远,坚持重在建设的方针,紧抓发展第一要务,以创新为动力,加强宣传思想工作的内容建设、载体建设和体制机制建设,使宣传思想工作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与活力。要坚持建设的先进性,努力落实“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根本任务,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要扩大建设的包容性,按照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发扬民主、凝聚力量的要求,积极拓展宣传思想工作的内容、对象和渠道,使之延伸至各个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渗透于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各个领域,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要增强建设的创造性,着力抢占新兴宣传文化阵地,努力掌握和运用高新科技成果,积极培养学习型、创造型、复合型人才,不断提高宣传文化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壮大宣传思想工作的实力。
    要把讲求科学作为创新宣传思想工作的基本准则。宣传思想工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其创新发展离不开对现实的清醒认识和对规律的深刻把握。推动宣传思想工作创新发展,要树立科学态度,注重从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和新实践、新经验的总结中认识和掌握市场经济条件下宣传思想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善于以马克思主义引领和主导多样化的社会思想文化,以多形式多层次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以不断增强的宏观调控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有效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以主流舆论强势掌控网络信息主导权。要掌握科学方法,正确处理指导思想一元化与社会思想观念多样化的关系、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关系、教育引导群众和帮助服务群众的关系。注意策略技巧,创新方法手段,坚持因势利导,善于兴利除弊。有效运用现代社会动员方式、现代传播手段和新型文化载体,唱响主旋律,增强凝聚力。要推进科学管理,探索和创新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宏观管理体制和微观运行机制,加快宣传文化领域立法工作,寓管理于建设之中、改革之中、服务之中,努力实现宣传文化领域的科学管理、民主管理、依法管理。
    要把求真务实作为创新宣传思想工作的基本方针。求真务实,是宣传思想工作坚持“三贴近”原则的实质所在,是宣传思想工作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发扬求真务实精神,就要坚持重实际、知实情、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反对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基层,努力做到重心下移,深入群众,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解疑释惑、提供服务的方法,把宣传思想工作做深、做细、做活、做实,做到群众的心坎上。总之,要以求真务实精神思考工作,以求真务实要求部署工作,以求真务实作风推动工作,以求真务实标准检验工作,努力把“三贴近”原则落到实处,推动宣传思想工作的创新发展。
    (作者:中共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提高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能力

   
孙志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能力。
    一要在实施精品工程上下功夫,不断增强精神文化产品的感染力。精神文化产品的数量和种类、质量和水平,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实现程度,直接关系到宣传文化工作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要鼓励文化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以高度的责任感创作出更多反映时代精神、体现民族特色、深受群众欢迎的优秀作品。要充分发掘和利用民族和地域文化的丰厚资源,积极借鉴国际国内文化产品生产的新形态,大胆推进文化内容、形式和手段创新,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品牌,最大限度地占领市场,最广泛地赢得群众。要适应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特点,多生产群众喜欢的精神产品,特别要多出版群众买得起、看得懂、用得上的图书,多创作群众欢迎的戏剧、电影和广播电视节目,塑造典型、讴歌创造、陶冶情操。
    二要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上求突破,不断增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推动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要继续坚持事业产业两手抓,宣传经营两分开的思路,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两个轮子”一起转。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要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对重要新闻媒体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重大文化项目和特色艺术院团、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老少边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文化发展的扶持力度。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要大力推动经营性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积极塑造新型文化市场主体。要进一步提高文化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调整文化产业结构,推出一批高文化附加值、高自主知识产权、高社会就业率的行业和项目,使文化产业成为新兴的、增幅较快的、在地区GDP中份额较大的一个重要产业。要不断完善文化产业政策,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要创新文化宏观管理体制,注重由抓具体项目向抓政策、规划的制定转变,由抓系统内的事业发展向引导和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文化建设转变,由抓所属单位的创作生产向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和采购制转变,由政府单一的投入模式向多元投入、市场规范运作转变,不断增强文化繁荣发展的活力。
    三要在开展基层文化活动上创特色,不断增强群众文化活动的生命力。健康向上、独具特色的基层文化活动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手段。要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紧密结合城乡群众的生产、生活和思想实际,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活动样式,丰富和愉悦广大群众的精神世界。要坚持先进性和广泛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教育性和娱乐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的有机结合,积极适应广大群众“求富、求知、求美、求乐”的需求,在坚持不懈开展“三下乡”、“四进社区”等活动的基础上,创造新的群众文化活动内容和方式。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善于挖掘富有地域特点和民族民间特征的文化优势,培育更多的特色文化县、乡、村和特色文化社区。整合社会资源,高度重视并积极引导社会举办和群众自发组织的各种文化活动,积极培植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家庭文化、社区文化、广场文化、节庆文化,努力形成群众文化社会办的新格局。
    四要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上见实效?不断增强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保障力。结构合理、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保障。要以政府为主导,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多元投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构建覆盖全社会、较为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技术,大力推进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进程,用先进的科技手段传播先进的思想文化,实现文化服务方式的优化升级。坚持重心下移,降低文化消费门槛,千方百计服务基层、服务农民、服务困难群体,多提供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文化水平、不同消费层次群众的文化服务。要把农村文化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积极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大力推进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
    (作者:中共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求是》2006年1期

上一条:弘扬求真务实的学风 下一条:大力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宣传思想工作的能力 (上)

关闭

版权所有:安徽工业大学党委宣传(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