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高度关注民生问题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之关键
贺善侃
●所谓民生问题,即有关国 民的生计与生活问题。其具体内容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当今时代,既是我国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积极化解和应对经济运行中积累的矛盾的重要时期。民生问题是这个时期面临的一大问题。抓住民生问题,也就是抓住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
●民生就是发展,民生就是政治。中国自古以来就将“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民生问题一直与国家发展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只有代表民意,倾听民声,关注民生,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首位的政权,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长久。实践证明,只有以民生问题作为考虑问题的基点,把民生问题落到实处,科学发展观才得以贯彻,得以实施
●社会越发展,民生问题就越向纵深发展。因而,解决民生问题不可能一劳永逸。市场经济走向成熟的时期,我们国家融入全球化的时期,往往也是民生问题更加突出的时期,如果不重视这些新出现的民生问题的解决,原来在民生问题的解决上所花费的努力,就会前功尽弃,发展就会受阻
针对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问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并提出了一系列富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诸如:让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会提出的一系列要求和部署,始终贯穿着以人为本高度关注民生这一价值取向。
抓住民生问题,也就是抓住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实践证明,只有以民生问题作为考虑问题的基点,把民生问题落到实处,科学发展观才得以贯彻,得以实施。
所谓民生问题,即有关国民的生计与生活问题。孙中山曾将民生问题概括为衣、食、住、行四要素。而这四要素的具体内容是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改革开放初期,民生问题主要是城乡居民的衣食之忧,解决当时的民生问题也主要是解决人民的衣食之忧,解决温饱问题。经过20多年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大多数城乡居民进入了小康生活,面临的突出问题便是如何更好地满足新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同计划经济时代相比,现时代更显露出教育作为民生之基、就业作为民生之本、收入分配作为民生之源、社会保障作为民生之安全网的重要性。当今时代,既是我国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积极化解和应对经济运行中积累的矛盾的重要时期。民生问题是这个时期面临的一大问题。民生问题解决得愈好,经济社会就愈能顺利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会如期实现。
民生就是发展,民生就是政治。民生问题不仅事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也影响到整个国家改革发展的大局,解决民生问题,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之基础。
首先,民生问题是社会进步和政权兴替的关键。中国自古以来就将“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民生问题一直与国家发展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儒家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是“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管子?霸业》指出:“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左传?庄公三十三年》强调:“政之所兴,在顺民心。”这些论述,无不反映了古代先贤对民生问题的重视。
历史也充分证明,只有代表民意,倾听民声,关注民生,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首位的政权,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长久。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真正把民生问题提上议事日程的,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要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是非得失的重要标准,强调一切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始终要看“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领导集体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2006年4月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中,胡锦涛同志又指出:“今天,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他明确地把“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列为“中国的首要任务”,提出:“我们将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依法保障人民享有自由、民主和人权,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使13亿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生活。”这些论述明确地把发展观落实到人民的生存、发展等基本民生问题上。以人为本高度关注民生的理念正在引领着我们国家迈向现代、文明、进步的全新发展阶段。
其次,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切入口。一个和谐的社会,不是没有差别的社会;但这种差别应是大多数社会成员可以接受的。也就是说,在和谐社会中,大多数人可以保持活力,能生活得很好。只有这样,社会才能保持良性的和谐发展状态。而解决民生问题,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政府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入手,加大资金、人员等投入,强化公共服务,使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舒适。诸如:把基本民生问题列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从整体上进行战略部署和统筹考虑,统一规划;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充分运用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保障民生;调整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对基本民生问题的投入;建立和完善覆盖面广的社会保障体系,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加大扶贫工作力度,保护和改善劳动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这些问题解决了,人民生活安定、富裕了,社会的和谐程度也就提高了。
再则,民生问题关系到发展问题。民生问题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社会越发展,民生问题就越向纵深发展。因而,解决民生问题不可能一劳永逸。当今,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浪潮带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民生问题。诸如:市场经济能够带来效率,但它不会自动实现社会公平,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走向极端,难免会导致失业、分配不公等风险的加剧,这是计划经济时代不会出现的。全球化在给我们带来可能跻身世界先进国家机遇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难以完全控制的全球风险,如金融风暴的威胁,政治、军事及外交等多方面的不可测因素等,都难免会带来新的民生问题。因此,市场经济走向成熟的时期,我们国家融入全球化的时期,往往也是民生问题更加突出的时期,如果不重视这些新出现的民生问题的解决,原来在民生问题的解决上所花费的努力,就会前功尽弃,发展就会受阻。
总之,高度关注民生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价值取向,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之关键。
(作者为上海市领导科学学会常务理事,东华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