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我校科研到位经费近5000万元(不含产业系统科技经费),完成年度指标的105%,纵向经费近2000万元,占总经费40.4%。纵向经费占总经费的比例较2011年提高近9个百分点,纵向经费总数和占总经费比例保持持续增长。新增科研课题461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纵向课题165项,取得了以4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国家社科基金、5项科技部项目共55项国家级项目为标志科研工作的重大突破,发表学术论文823篇,其中三大收录论文341篇。
在竞争压力日益加大的情况下,我校何以保持旺盛的实力,取得好的进展?破解其中的因由——学校高度重视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将科研工作作为学校的几大核心工程来抓,通过创新能力培育、载体建设、产学研合作以及科技成果产业化四个抓手不断实现学校科技工作新的跨越。
【抓手一】 创新能力培育
通过多年的摸索实践,学校意识到:科研工作要以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为动力。学校把基础研究作为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重要基石,认为基础研究的实力如何,是彰显一所高校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为此,我校科研人员瞄准各类学科前沿领域的重大问题,开展研究,进行重点攻关。学校充分发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激励与导向作用,把争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作为科研发展、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前瞻性工作,在加强基础研究、提升整体创新实力等方面进行不懈努力。
为全面提升全校教师的科研工作能力和水平,学校积极设立各类培育项目,如青年基金项目、创新团队项目等。考虑到学校青年教师科研积极性和其科研工作条件,学校设立了校青年基金项目,目的是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能在科技创新中发挥积极作用。通过设立校青年基金项目,很多获得资助的教师获得了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的资助。自2009年启动建设科研创新团队以来,共建设资助了20个校级创新团队,共资助经费400多万元。目前,我校正式启动10个第二批创新团队。创新团队的建设,对我校在争取高层次科研项目、获得高水平研究成果和培养青年骨干教师队伍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在科研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2012年我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煤炭联合基金)重点项目一项,这是我校首次获准的以独立单位申报的国家基金重点项目,正是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结果。
【抓手二】 创新载体建设
科研创新载体是提高学校科技创新和科技攻关能力建设的关键,学校每年投入近3000万元经费用于载体建设,目前,学校联合建有国家级“金属矿产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工程研究中心”、“钢铁材料及制品检验检测中心”,建设有教育部“冶金减排与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液压振动及控制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水质净化及综合利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冶金工程与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此外,还建设有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发改委等部门的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0个。我校还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集中学校的优势科研力量,联合中钢矿山研究院、马钢股份公司、宝钢股份公司、莱钢股份公司、铜陵有色股份公司和梅山钢铁股份公司等单位,紧扣资源这一主题,共同组建并申报安徽省协同创新中心。
这些创新载体的建设,全面提升的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经统计,学校省部级以上科研载体承担的学校科研项目占全校科研项目的70%以上,获得的成果占全校获得成果的80%以上。
【抓手三】 产学研合作
学校与宝钢、马钢等特大型冶金企业长期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与马鞍山、黄山、池州、滁州等地市签订了多层次的校市科技合作协议,与多家大中型地方企业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学校已成为研究与解决安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重要基地,并取得了丰硕的创新性成果。
我校与马鞍山钢铁股份公司合作完成的“热轧H型钢产品开发与应用技术研究”项目获得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开发和形成了系列关键技术,取得7项专利,25项技术秘密,获两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各类科技奖励20余项,为高质量H型钢大规模稳定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编制了H型钢技术规范。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正式确定马钢热轧H型钢为中国名牌产品,成为首次列入目录的单个钢铁产品,结束了国外H型钢对国内市场的垄断。
我校与马鞍山钢铁股份公司合作完成的“马钢转炉-CSP流程批量生产冷轧板技术集成与创新”项目,获得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系统解决了薄板坯连铸连轧工艺高质量生产冷轧原料国际性难题,形成了系统的利用转炉—CSP冷轧流程生产高质量冷轧、镀锌和彩涂板的集成技术,其CSP生产冷轧原料比例高达72%,比德国TKS和美国Nucor分别高出27个百分点和57个百分点,居国际领先地位。该项目研发完成的CSP全流程系统工艺技术转入工业生产和应用领域,也大大彰显了独特的技术优势,可以批量生产IF钢、无取向电工钢、汽车内板等技术标准要求高的产品,各工序产品质量达到常规流程产品质量水平,创造了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抓手四】 成果产业化
科研成果只有走上生产线,才能转化成生产力。我校的教授们面向生产一线研发,带着成果加盟企业或原创成果直接用于企业。科技成果与生产需求无缝对接,显示出旺盛生命力。
我校校办产业——安徽惊天液压智控股份有限公司与学校联合研发完成的“多功能液压破拆装备及应用”项目获得安徽省2011年科技进步一等奖。以罗铭研究员、岑豫皖教授等组成的科研团队自主开发出了具有破碎拆除共性功能的、涵盖拆除机器人和固定式液压破碎机等多个规格与型号的系列化液压破碎拆除装备。项目共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起草制订国家标准2项,直接经济效益逾2.2亿元。该技术填补了我国在破碎、拆除及高危作业领域的技术空白,推动了液压破拆装备领域的技术进步。
我校校办产业——安徽华骐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学校联合研发完成的科技成果“ABAF/OBAF前置生物膜脱氮污水处理系统工艺及应用”获得安徽省2009年科技进步一等奖。该系统工艺技术已成功应用在南水北调、淮河流域治理、太湖流域提标等近百个工程中,为企业带来了1.1亿元的直接经济效益以及显著的环保等社会效益。 (丁涛 汪盛颜 审核:邹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