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组织机构 
 热点关注 
 新闻动态 
 思政工作 
 通知公告 
 校园文化 
 文明建设 
 统战工作 
 普法宣传 
 安工大首页 
 
  专题讨论
当前位置: 首页>>他山之石>>正文

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研讨会第二场研讨会发言摘编

2018-05-08 08:45  

把党的十九大精神学懂弄通做实

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李忠杰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是全党全国的重大政治任务。我们要把党的十九大精神学懂弄通做实,不断深化研究宣传,推进贯彻落实。

  准确把握鲜明主题。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首先要准确把握大会的主题,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这是大会内容和精神的高度浓缩。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作为激励我们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就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表明这场攻坚战已到决战阶段,必须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这是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要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此基础上,继续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

  全面理解主要成果。党的十九大取得了丰硕成果。一是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判断,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二是从新时代中国国情出发,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判断,集中阐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系列重大论断、重大思想、重大理念,有力推动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三是深刻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总结了过去5年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确定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目标,对新时代为实现伟大梦想而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作出了全面部署;等等。

  充分认识重大意义。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宣示了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等重大问题,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发展方向,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勾画了蓝图,在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具有重大意义,是党的历史上的一座丰碑。把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好,是当前的首要政治任务。我们必须在学懂弄通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基础上,更好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落实党的十九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不懈奋斗。

深刻认识新思想的历史地位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务委员 陈 理

  党的十九大的一个突出亮点和重大历史贡献,是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与时俱进。我们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用这一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我们党是高度重视理论指导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推进到一个新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飞跃。

  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伟大实践既是伟大思想产生的沃土,又是伟大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用这一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一系列原创性的重大理论成果,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内涵,使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我国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一系列全新理念和重大举措深刻回答了“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课题,为破解当代人类发展难题、开辟人类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指明了前进方向。

新时代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党委书记 姜 辉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一重大政治判断赋予新时代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

  体现社会发展连续性进步与阶段性飞跃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既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带领人民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进行实践和理论双重探索的历史承续,又是抓住重大战略机遇期和历史机遇期顺时驭势实现的历史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的历史性变革、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历史交汇期的发展新要求、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环境的新变化等,规定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其中,历史性变革是进入新时代的鲜明体现,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进入新时代的决定性因素,历史交汇期的新任务、新目标明确了新时代的奋斗目标和历史任务,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环境新变化标志着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世界影响力不断增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具有丰富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各方面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自然历史过程,具有丰富内涵。从奋斗主题看,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从强国目标看,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从人民期待看,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从初心使命看,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从国际地位看,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具有重大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打破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对西方的路径依赖,为发展中国家在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向与路径。

科学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中央党校校委委员、国家行政学院院委委员 谢春涛

  习近平同志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科学论断,为党的十九大提出和确定新思想、新方略、新目标、新部署提供了前提和依据。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变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研判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并据此确定治国理政方略,进而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结果。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尽管没有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问题,但我们党对人民的诉求是什么、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在哪里清清楚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体现在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之所以发生转化,是因为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实现了巨大发展,很多产品的生产能力进入世界前列,国内生产总值居于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用品短缺状况已根本改变。人民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但我国还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难以完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因此,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科学分析,准确把握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人民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及其对党和政府工作的新要求,对于认清和完成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具有重大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的科学回答。其中,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概括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八个明确”之一。这一思想的其他内容以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十四个坚持”,与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科学分析密切相关。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先用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再用15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次没有像过去那样设定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收入等指标,而是全面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这是围绕正确把握和处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的战略安排。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 姚景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奠定了物质基础、提供了社会条件。

  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创新和改善宏观调控,经济实力持续跃升,国际影响力明显增强。2013—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1%,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城镇新增就业6600万人以上;居民消费价格保持在年均上涨1.9%的较低水平。

  转型升级取得新成效。主动引导和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型升级成效明显。2017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8.8%,服务业现价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1.6%。2013—2017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7%,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12.7%。5年来,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5.9个百分点。新的区域增长极、增长带逐步形成,对全国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日益突出。

  新动能成长实现新突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商事制度改革推动新主体快速增加,各类市场主体总量5年增加70%以上。2017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规模跃居世界第二位,一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科技成果涌现,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百万件的国家。新模式、新业态方兴未艾。我国创新指数名列全球第二十二位,在中等收入国家中排名首位。

  对外开放形成新格局。以共建“一带一路”为重点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共赢多赢的合作新局面正在形成。2017年,我国货物进出口规模有望重回世界首位,服务进出口规模继续位居世界前列。双向投资达到新水平,吸收外资质量提高。一批重大工程和国际产能合作项目落地。深入参与全球治理,话语权不断提升。

  美丽中国建设迈出新步伐。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着力改善生态环境,美丽中国建设取得积极进展。5年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9%,主要污染物减排效果显著。2017年完成造林面积736万公顷,全国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6万平方公里,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20.8%。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城市空气状况趋于好转。

  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持续加大民生投入,人民群众更多分享到改革发展成果。5年来,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7.4%,快于经济增速。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下降0.17。农村贫困人口减少6853万,贫困发生率由10.2%下降到3.1%。社会保障覆盖面持续扩大,织就了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

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新时代意蕴

东南大学原党委书记 郭广银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为之奋斗的历史使命。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战略部署,赋予其新时代的丰富意蕴,为我们党实现历史使命提供了理论指导与行动指南。

  新时代书写实现历史使命新篇章。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同时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就是践行初心、实现使命的历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接续奋斗的过程,在不同时代有不同要求,从而不断书写新的篇章。从致力于救亡图存、通过浴血奋战使中华民族站起来,到擎起改革开放大旗、通过艰苦创业让中国人民富起来,再到党的十九大吹响强起来的进军号角,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新时代,我们党正在带领全国人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书写实现历史使命的新篇章。

  新时代赋予实现历史使命新内涵。实现历史使命需要科学战略指导。科学判断历史方位、及时完善发展思路并作出新的战略安排,是我们党牢牢把握执政规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党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九大报告是对中国由富起来向强起来飞跃的战略谋划,为党在新时代实现历史使命作出了顶层设计。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继续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地位,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实现历史使命必须有新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需要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靠的就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使命自觉,就是一代又一代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越是接近目标,越不能懈怠、越要加倍努力。如果不付诸行动,再宏伟的蓝图也会落空。将蓝图变为现实,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为实现伟大梦想敢于进行伟大斗争、努力建设伟大工程、全面推进伟大事业,尤其是要把我们党建设好建设强。为此,党在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同时,必须勇于进行自我革命。

深入理解和把握新征程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原党委书记 韩 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民族从此站了起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中华民族富了起来。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极不平凡的砥砺奋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深层次、根本性的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华民族正在走向强起来。我们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新征程的“新”,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十二五”规划胜利完成,“十三五”规划顺利实施,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这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最直接、最现实的依据。

  新征程的“新”,体现在实现战略目标的时间节点提前。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作出战略安排,将原先计划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提前到2035年完成,将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的奋斗目标确定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新时代的“两步走”战略安排,完整勾画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

  新征程的“新”,体现在我们党的奋斗目标的内涵得到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我们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仅让人民过上更高水平的物质文化生活,实现共同富裕,还要让人民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都越来越有保障;不仅要做好自己的事情,还要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新征程的“新”,体现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同时,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就要求我们正视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紧扣时代使命,适应新矛盾新要求,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求是杂志社副总编辑 张 宇

习近平同志指出,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只有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更好顺应现代化潮流、赢得国际竞争主动,也才能为其他领域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在新的历史方位和国际国内环境下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走自己的路,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创新发展的经济体系。强调创新发展,是因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要求经济发展动力转换,而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们要抓住创新这个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抓住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从主要依靠劳动力和要素投入转为主要依靠创新驱动发展。依托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创新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战略支撑。

协调发展的经济体系。强调协调发展,是要保证社会再生产过程顺利进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紧紧抓住影响社会再生产的主要矛盾、中心环节,突出生产关系和经济结构调整,协调好供给与需求、生产与消费、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重点与一般的关系,建立起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为社会再生产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高效益提供根本保障。

绿色发展的经济体系。强调绿色发展,目的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开放发展的经济体系。强调开放发展,是要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建设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体系。为此,既要支持我国企业扩大对外投资,推动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上的位置;又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促进形成各国发展创新、增长联动、利益融合的世界经济格局。

共享发展的经济体系。强调共享发展,实质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为此,一方面应着力建设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产业体系和就业机制,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蛋糕”做大;另一方面应不断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充分体现,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

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 包心鉴

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使之更加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更加有效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这是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和政治过程最鲜明的特征、最显著的优势。“三者有机统一”体现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逻辑,为确保人民当家作主搭建起牢固的制度架构。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提供了有效可靠的制度载体、实施平台和运行轨道,为实现“三者有机统一”创造了根本制度环境和重要运行条件。应进一步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健全人大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支持和保证人大依法行使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使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成为全面担负宪法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的工作机关,成为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代表机关。

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作用。新时代,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更大作用。要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统筹推进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加强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形成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参与实践,保证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权利。

筑牢文化自信的根基

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 沈壮海

习近平同志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对于自我文化理想、价值、活力与前景的确信。因而,我们所要坚定的文化自信,是立足中国、把握当下、承接传统、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需要我们筑牢以下几个方面的根基。

认知认同的根基。不断深化对自身文化的认知、增进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是坚定文化自信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对中华文化,我们既应知其源、识其流,也应把握其潮头所向。深化这种整体性的认知认同,需要我们在构建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同时,积极构建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体系和教育体系,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建立在对中华文化发展历史必然性的深刻把握上。

创新创造的根基。文化的生命力激发和增进于永不停息的创新创造中。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的先民正是用卓绝于世的创新创造,奠定了令我们足以自信的历史底气。还应看到,我们既要自信于所拥有的辉煌文明史,更要对从辉煌文明史中一路走来的现实事业充满自信。新时代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底气,只有在旧邦新命的历史接续中、在文化创造活力充分涌流的当下实践中,才会更加充盈浩荡。我们要以自己在文化创新创造中取得的丰硕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注入充沛的新时代底气。

国民素质的根基。坚定文化自信的过程,要与民族素质提升紧密结合起来。筑牢文化自信的国民素质根基,要求我们抓好建设教育强国这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切实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同时,还要求我们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文化发展全过程,将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摆在谋划、推动文化发展的中心位置,着力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体制机制,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全面发展的根基。文化自信作为一种积极的精神状态,与文化发展状况息息相关,但绝非仅仅生发于文化发展基础上,而是随着整个经济社会、国运民祉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对文化自信问题的观察和思考,需要我们放眼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步,放眼经济社会改革发展全局。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需要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以中国发展进步的事实筑牢文化自信的现实根基。

着力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新需求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洪大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催生了新需求,对党和政府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深入分析新时代人民群众新需求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新动态,对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现代化建设持续深入推进,我国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深刻变革,人民群众新需求不断涌现且日趋多样化。一是因社会结构变革而产生的新需求,如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养老需要和生育服务需要,快速城镇化带来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就业需要等。二是因技术进步而产生的新需求,如促进技术分享、提高技术利用的便捷性、加强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改进网络服务质量等。三是因规避各种意外风险而产生的新需求,如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治理和社会服务体系、健全公共安全体系等。这些新需求的产生表明,在新时代,人民群众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越来越关注社会认同和个人价值实现等非物质层面的需要。近年来,党和政府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决破除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体制机制弊端,使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为满足人民群众新需求提供坚强政治保障、牢固体制保障、强大战略保障和雄厚物质保障。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意味着政府不仅要因应社会结构变化,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而且要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建设法治政府、服务政府和智慧政府,加强信息公开,自觉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政府在弥补市场失灵方面的优势,创新政府发挥作用的形式,充分调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基层社区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在供给机制方面,适应人民群众新需求复杂性、多样性、发展性特点,综合利用市场、法治、技术等多种手段,提高供给机制的灵活性、针对性和创新性;在供给质量方面,严格制定和执行产品与服务质量标准,加强质量监管和处罚,切实保障商品与服务的供给质量。

抓住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关键

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主任 任 勇

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党的十九大报告从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关键是补齐制度短板、提升治理能力、狠抓落地见效。

补齐制度短板。首先,目前推进绿色发展的制度和政策比较零散,还不足以形成系统推动力,难以将生态文明要求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方面。应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与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其次,要形成一体化生态保护制度体系。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过程中,一些生态保护制度已融入国土空间管制和资源管理制度体系中。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应形成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保护制度体系,并与污染防治制度体系相衔接。第三,农村环境治理的制度建设状况,与党的十九大对乡村振兴和农村环境保护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需要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改革进程。第四,生态环境治理的主体正从二元结构向多元结构转变、从自上而下向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转变,这有利于发挥企业自律、公众参与、社会组织监督的作用,但相关制度建设的系统性和效能还需要加强。

提升治理能力。制约生态文明建设治理能力提升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行政体制或机构组织方式及职能体系尚不健全。刚刚通过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机构职能体系实现了“三个统一”,即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统一行使监管城乡各类污染排放和行政执法职责,需要深入贯彻落实。二是一些市、县等基层党委和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专业认知水平与领导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三是环境保护等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人员队伍的规模、专业化水平、技术装备情况等影响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

狠抓落地见效。目前,落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举措需要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责任传导问题,切实解决普遍存在的责任压力层层衰减现象。二是提高基层党委、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专业化水平和执行能力,避免出现因不会干而导致改革方案“空转”的现象。三是鼓励基层根据有关改革方案、结合当地实际进行改革创新,建立和完善容错纠错机制,在改革方案设计与落实之间建立反馈、评估和调整机制。

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伟大工程

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王炳林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党的政治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强调了党的政治建设的极端重要性。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重大创新,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之所以取得卓著成效,最根本的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始终坚持旗帜鲜明讲政治,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是理论、历史和现实发展的逻辑必然。从理论来看,政党本来就是政治组织,政治属性是政党第一位的属性,政治建设是政党建设的根本要求。从历史来看,我们党历来强调讲政治,讲政治已经内化为我们党的优秀品质和重要基因,是党领导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从现实来看,我们党要完成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必须坚定不移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没有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党的团结统一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明确了党的政治建设与其他建设之间是统领与被统领的关系。统领就是统率领导,要求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以及制度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都要向党的政治建设看齐,都要具有鲜明的政治意识、遵循正确的政治方向、设定明确的政治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党的政治建设抓好了,就会对党的其他建设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同时也要看到,党的政治建设需要通过其他建设,才能更好地落到实处、取得实际效果。

把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做实做好。发挥党的政治建设的统领作用,基础是把党的政治建设做实做好。当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一是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维护习近平同志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二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把全党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确立的政治方向和政治路线上。三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提高党内政治生活质量,营造良好党内政治生态。四是加强党员的党性教育和党性锻炼,不断提高党员的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

坚定不移落实“三个一以贯之”

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 张国祚

习近平同志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并对这“三个一以贯之”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

“一以贯之”揭示了谋事、干事、成事的普遍规律。孔子在《论语·里仁》篇中说:“吾道一以贯之。”意思是我的主张前后一致、始终如一。这是说做事要有坚定意志,不能虎头蛇尾。一个人做事应该一以贯之,一个政党、一个国家推进伟大事业更应该一以贯之。我们党之所以能带领全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就是因为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已经取得的辉煌成就不能自满懈怠,面对艰巨的历史使命不能犹豫徘徊,面对各种风险挑战不能疏忽大意,此时强调“一以贯之”非常重要。

“三个一以贯之”强调了实现中国梦的三个关键。强调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强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必须一以贯之进行下去。强调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因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党必须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得到人民衷心拥护,必须以党的自我革命来推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强调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是因为我们党领导的“两个伟大革命”从来都不是在风平浪静、敲锣打鼓中进行的,而是在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中艰难前行的,只有居安思危才能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落实“三个一以贯之”,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五个过硬”、符合“六项要求”。“四个意识”是指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五个过硬”是指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六项要求”是指提高政治站位、树立历史眼光、强化理论思维、增强大局观念、丰富知识素养、坚持问题导向。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把我们党建设好,必须抓住“关键少数”。领导干部能否做到“三个一以贯之”,取决于能否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五个过硬”、符合“六项要求”。

把十九大确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中共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 翁祖亮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个重要落脚点是把党的十九大确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浦东要聚焦于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深化自贸试验区改革。打造自贸区速度,深化“证照分离”改革、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改革、贸易便利化改革;打造自贸区服务,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一网通办、一窗受理、一号响应、一库共享、一次通办;打造自贸区优势,坚持以制度性交易成本低的新优势对冲商务成本、生活成本高的劣势。

推进高质量发展。围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深入把握第一要务、第一资源、第一动力之间的辩证关系,推进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三链整合”,持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一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打造人才高原高峰,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二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以上海“四大品牌”建设为抓手,增加优质供给。三是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把“一带一路”建设作为对外开放的新平台,建设参与国家(地区)进口商品中心,推动与参与国家数据互联、标准互认。

构建大民生格局。着力构建涵盖底线民生、基本民生和品质民生的大民生格局,不断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坚持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把美丽乡村、美丽家园建设作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让群众享有更加均衡优质的公共服务和更加优美宜居的生态环境;坚持以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建设为抓手,推进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坚持守住民生工作底线,摸清困难群众底数,整合社会资源开展结对帮扶,推进养老服务管办分离和布局优化,创新机制解决菜篮子问题。

创新城市大党建格局。努力构建以区域化党建为引领、社区党建为基础、行业党建为特色、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建为关键、单位党建为基本的城市大党建格局。突出政治性,在“两个覆盖”基础上,增加管理和服务覆盖,突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打破条块分割、区域分割、隶属关系造成的分割,推动基层党建上下左右贯通、线上线下连通;强化号召力,坚持以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用好基层民主协商等机制,把党员群众凝聚起来、动员起来。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上一条:中国人民大学印发《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实施办法》等文件 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下一条:何毅亭:做“四讲四有”合格党员

关闭

版权所有:安徽工业大学党委宣传(统战)部